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二零五章、六月六(3/4)

于地球那富含各种杂质的混浊气息。

农场的果园,现在成了白蜂的栖息地,因为白蜂强大的繁衍后代的能力,短短的几个月(系统时间)白蜂就成了农场目前最大的生物群种。

怪鸟黑金以新鲜水果为食,也时常会去偷些蜂蜜解馋,可每每会被群蜂追得满农场的跑蛰的满身包,就这样,黑金也是弃而不舍隔三查五的要去犯禁。

白蜂产的蜜太过出奇,洛瑜旻怕拿出去惹祸,就用蜜替代糖时不时的做一些饼干,甜点之类的以供家人食用。

“目前只能用来做点心,等以后看机会送一些给即墨飞鹰那老头,让他想办法甩出去。”

洛瑜旻半眯着眼,手里拿着一块新鲜出炉的马卡龙,马卡龙上有一个半月形的缺印,看得见某人的嘴鼓着正在蠕动来着。

马卡龙(Macarons,又称作玛卡龙、杏仁小圆饼、少女的酥胸)是直径大约为3.5-4厘米之间的圆形饼干,是用蛋白、品质上层的杏仁粉、白砂糖和糖霜所做的,上下两层,中间夹着馅,通常夹有水果酱或奶油等内馅,其外皮酥脆,里面柔软。

马卡龙在烘焙里也算是较难掌握的一种甜点。

品质顶级的马卡龙,各项材料、口味的协调、对比极为讲究,同时融合各种味觉,产生丰富的层次,在光线照射下亦会映出光泽。这种来自F国的甜点吸引世界各地的人和土生土长的F国人,制作小圆饼最出色的数家甜点店会出现排队购买的情况。

为了学习制做马卡龙,洛瑜旻曾经在烘焙课常里练习了整整一周,可制做出来成品,外形是挺漂亮了,可内在的馅料却仍然达不到湿润、柔软而略带黏性的要求。

所以去HK时,洛瑜旻特地找了一家高级西点屋,付了一笔学费,近距离的观模了人家制做馅料的整个过程,从中找到了自己不足的地方加以改进。

洛瑜旻用白蜂蜜替代了糖霜制做马卡龙的馅料,其味道如何,可想而知。

“对了,六月六马上就到了,你姥娘好象请了村里的一些人。”绿绮不甘示弱的打击洛瑜旻蓬勃高涨的心情。

“来就来呗,谁怕谁。”某货还没意示到不久的那一天,自己将会面临怎么样的一种境地。

六月六,在华夏众多的传统节日中虽然谈不上大的节日,却是个多远化的民族节日,主要体现在各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

每个地方的对这一天的称呼也不同,如老北京人称之为“洗晒节”、在元明清时期被称为洗象日、佛道家称之为晾经节、天贶节、虫王节;还有些地方称之为回娘家节、禾苗节、五谷节等等。

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中,比如布依族“小年”之称的六月节、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六月六”与六月六山歌节、哈尼族的‘苦渣渣‘节、土家族六月六“晒龙袍”等。

晋中一代,则称之为五谷节。

尤其榆次、太谷、平遥等平川一带。这时正时谷子、玉米等作物抽穗,庄稼长势正旺,农家要观察长势,以卜丰欠,祈求丰收之意。旧时有祭拜山神,祈求其保护五谷牲畜。少数农村仍有此活动。

榆社有着“六月六,看谷秀”谚语。谷子抽穗,扎上草人插入庄稼地,用以驱赶飞鸟。

以前请放羊人吃酒宴,犒劳劳工之俗。

似现在的“劳动节”。

有的要给教书先生送烙饼、馍馍、菜盒子等。

而此日,先生要返给学生一个桃,喻桃李满天下。

过去榆社等地家家蒸面鱼、吃面条,晚上请长工吃席饮酒,而长治一带则做北瓜臊子碱面条打牙祭。

平遥民间习惯在这天用新麦粉蒸制面圈,谓之“水圈”,祭供后分食。

繁峙东部地区民间制作“西葫芦包子鲜羊肉”来犒赏长工。

所以“六月六”,这是盛夏以来,以农为主的晋西北地区农户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县城会有庙会,小镇会有集市,就连庙宇,道观这些出家人也不甘示弱的借名头办祈福会。

一些有钱人,在这一天捐钱请戏团来唱一天大戏凑凑热闹。

集市上也会出现许多美食,种种新鲜玩艺,手工品,所以这一天也是暑假放羊的孩子们的节日。

每年的六月六,不仅是洛家人,几科整个崖头沟的人都会集体出动组牛车队来镇上出摊,摆卖一些农产品。

那时候洛瑜旻和弟弟能从姥娘手里得到一些不太多的钱在集市上买上一点便宜的吃食,看着姐弟俩吃着廉价的食物脸上却露出幸福的笑脸时,洛老汉与洛周氏的心情不言而喻。

今年的六月六,那是洛家搬出崖头沟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洛周氏就打算邀请平时和自家走得较近的几户人家来家里做客。

洛瑜旻知道,搬到镇上来之后,虽然家里的物质条件好了,生活也方便了,可是姥娘和姥爷心里还是挂念着崖头沟那个他们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那里的人。

所以对姥娘的要求和期待,洛瑜旻当然不能表示反对,而且还要大力支持才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