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一十一章 大军出动(一)(1/2)

如今已经是腊月底,算算日子,没几天便是过年了。

往年的这个时候,盛京城内必然是充满了欢声笑语。

不过今年似乎不一样,盛京城内,不仅没有一点欢乐的气氛,反而弥漫着一股肃杀的氛围。

城外,大批大批的士卒迈着整齐的步伐,正在蒙头往盛京赶去。

城内大街,一队队高头大马不时疾驰而过,身着铁甲的亲卫们簇拥着建奴大将,纷纷往盛京皇宫赶来。

盛京皇宫外,时不时有建奴大将报名唱进,接着便被传召进去。

皇宫大殿内,早堆满了一堆堆五大三粗的武夫,纷纷在小声谈论着即将到来的大战。

皇太极的御书房内,其余的七位旗主,包括范程、鲍承先、宁完我三人在内,整个大金国的实权人物,都聚集在这里。

当年努尔哈赤葩的创造了八旗制度,硬生生把治下的民众分为八旗,各旗之内再抽壮丁组建八旗军队。与其说此时的建奴是封建制政权,倒不如说是奴隶政权联盟,旗主便是奴隶主,旗人便是奴隶。随着后来俘虏了越来越多的汉人,有了地位更低的人存在,这下旗人日子才好过起来,慢慢的也变成了奴隶主。

既然是八旗平等,只有势力强弱之分,便没有主次之分,也没有下之分。要打仗也好,要议和也好,都是八旗旗主一起商议,大家都同意再干,不同意拉倒。这也是历史所说的八王议政。

皇太极深受汉学影响,心自然知道这种松散的联盟对于大业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在汉人谋臣的帮助下,一番权争下来,削弱了部分有势力的旗主,又把势力较弱镶白旗抢了过来,改成了镶黄旗,给了自己的儿子豪格。加自己掌握的正黄旗,父子两便在八旗取得了绝对的优势,这才算坐稳了位子。

虽说八旗之以皇太极的势力最强,不过努尔哈赤没死几年,当年追随努尔哈赤的老旗主们还有许多人在,八王议政的传统还在人们心有很广泛的市场。

因此如今这种全军出动攻打辽东的事情,还是要找各位旗主商议才行,必须把大家都说服了,才能齐心攻打辽东。

强忍着心对这八王议政的厌恶,皇太极便开口道:“今日请各位旗主过来,便是本汗打算南下攻打辽东。不知各位旗主意下如何?”

旁边的镶黄旗旗主豪格乃皇太极长子,自然得第一个出来站台。闻言之后便挑了出来开口道:“儿臣唯父汗之命是从。”

其余六位旗主却相互看了看,谁也不肯先说话。

皇太极心下也明白,不把话说清楚,休想让这群老狐狸表态。于是便继续开口道:“不瞒各位,咱们的粮食已经只够一个月之用。一个月之下打不下锦州,大家都得饿肚子。”然后专向宁完我,开口道:“宁先生,你来说下详情。”

当年努尔哈赤当政之时,八旗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盟。各旗有自己的土地,也有各自的粮仓,平时各旗都是自己顾自己,乃至于同大明作战之时,有了缴获,除了要交一部分给努尔哈赤之外,剩下的也是各旗的缴获各旗自己处置。

不过建奴打仗还成,处理内政是笑话,八旗内部都是乱的一塌糊涂。等到皇太极登基之后,便趁机把内政大权收了过来,各旗旗主不再管理具体内政,只是专注于战事。

要说这宁完我也的确是个人才,自从被皇太极提拔来管理内政之后,把八旗内部治理的条条有理。各位旗主不用再劳心劳力不说,每年能拿到的东西以前都要多不少。于是旗主们也便顺势放手,把内政完全交了出去,自己也好,手下的将领兵丁也好,只需要按月去支取粮米行。

也正是因为这样,如今大金还有多少粮食存储,除了皇太极和几位 心腹谋士外,其余旗主倒是不清楚的很。如今听到皇太极所说,旗主们纷纷大吃一惊,一齐把目光投向了宁完我。

宁完我便站了出来,清了清嗓子,对着诸位旗主跪下行礼道:“奴才给各位主子请安。”然后开口道:“各位主子,咱们粮仓之内总管还剩下各色粮食不过八万石。按旗人每人每日半斤粮算,如今大金有旗人三十万,一个月便要耗费粮食五万石。剩下来倒是还有三万多石,不过咱们这边还有四十多万汉人,也不能全把他们饿死了,多少得施舍一点薄粥,否则明年便没人给主子们种地了。这样算下来,粮食勉强能再支撑一个月的样子。”

皇太极听完,便挥了挥手,让宁完我退了回去,然后等着旗主们开口。

当初努尔哈赤当政末期,确立了四大贝勒,分别为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凡事军国大事,还是老规矩八王议政,平时内政的日常事物,便是四大贝勒每月一轮,轮流理政。

当年的四大贝勒之,大贝勒代善老好人一个,不怎么争权夺利,皇太极位尚且有他不少功劳。二贝勒阿敏并非努尔哈赤的儿子,而是努尔哈赤兄弟舒尔哈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