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十三章 驱虎吞狼(下)(1/2)

( )韩爌回到内阁坐定,左思右想,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合适的调查人选,翰林院编修陈仁锡。请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小说



此人天启二年以殿试第三列入翰林编修。天启六年(1626),魏忠贤冒请边功,并以皇上名义赐公爵,给世券,令陈仁锡草拟诰词,陈仁锡毅然说道:“世上自有愿意草拟诰词之人,何必非我,头可断,诰不可草。”



魏忠贤闻听大怒,记恨在心。后因陈仁锡在值经筵时,曾就王恭厂火灾、正人君子连遭不测、魏忠贤竭力大兴土木等问题仗义执言无所避讳,魏忠贤遂命党徒借陈仁锡的亲戚孙文豸作《步天歌》以悼念辽东经略大臣熊廷弼,便罗织罪名,以“造妖言、谤朝政”将孙文豸逮捕入狱,处以斩首,幸有人暗中周旋营救,陈仁锡等才免遭不测,仅被处以削籍,追夺诰命。经历过考验,忠心自然是够的。



还有一次翰林院举办诗会,内阁辅臣也属翰墨之臣,自然有份参与。事后,唯有陈仁锡能把整个诗会中,众人作诗顺序以及诗词全部回忆起来,可见是个细心的。  



人选既然已经挑好,韩爌便开口吩咐中舍人,请来了陈仁锡。



二人行礼坐定后,韩爌便细细的事情的始末都说了出来,又取出两封奏折,让陈仁锡细细的看了。



接着开口道:“袁督师在高台堡卖粮,事先并未请旨。此后又有都察院官员弹劾,说幕后买家实为后金。明卿此去,务必查明此事。此次押运粮草去辽东,颇费时日,老夫担心时间上来不及,明卿不妨让粮队在后面慢慢缓行,先轻骑前往高台堡。调查清楚后,八百里加急回信。然后再赶去和粮队汇合。 粮队护卫方面,老夫自会再安排官员为副使负责。”



陈仁锡点头应承了下来,然后告辞,自去安排不提。



韩爌想了想,又把周祥春的奏折掐去了头部,只剩下奏请卖粮地点由高台堡改到张家口的部分。吩咐中舍人拿去登到邸报上面。



几日后,京师群情鼎沸起来,看过邸报的户部官员纷纷上,弹劾袁崇焕私卖粮草,要求关闭高家堡马市,改由户部出面,在张家口卖粮。有言辞激烈的甚至在奏折上说道:“国中尚且饥寒不已,袁崇焕乃先顾蒙古诸人。到底袁崇焕祖上是汉人还是蒙古人?”



一向以维护朱明统治为己任的科道言官们,看到袁崇焕竟敢私下对蒙古施恩,也纷纷加入了弹劾的队伍。上奏折弹劾道,皇帝让袁崇焕独掌辽东文武,本身就是瞎搞,现在袁崇焕又在辽东对蒙古诸部私下施恩,这是要造反的节奏么?



面对雪片般飞来的弹劾奏折,崇祯皇帝也不好说话,只好一概留中不发。



科道言官看到这么多人弹劾,皇上竟然没动静,越来越群情汹涌了,这皇上也太过宠溺袁崇焕了吧!于是便开始串联。一些原本中立的言官,也开始掺和进来。要论骂人,科道这边是专业人士,于是几乎每人每天一本,理由都不带重样的,照旧是弹劾袁崇焕,很快,弹章堆满了崇祯皇帝的案头。崇祯皇帝照旧老办法,留中不发。



袁崇焕每年一百万银两结交朝中大臣,毕竟不是白花的。这些大臣虽然不至于跳出来当靶子,除了尽力约束手下人之余,纷纷写信给袁崇焕,告知京中风声很紧,叫他赶紧想对策。



却说陈仁锡也不是省油的灯,押着粮草出了京师后,便把队伍交给了副手,自己带了几个亲随,化妆之后,快马加鞭往高台堡赶来。



还没到高台堡,半路上便碰到一只千多人的蒙古队伍,每人都是一人双马,一匹马骑着人,驮着银两,另外一匹马空着。



陈仁锡便乘机凑了过去,搭起话来。蒙古人豪爽是出了名的,大多没什么心眼。半日时间,老奸巨猾的陈仁锡便套出了实情。 原来这群家伙第一次买了粮后,往北才走了一百多里,便有人高价收购粮食。众人很干脆的把粮全卖了,转头又来买第二次。



没亲眼见到,陈仁锡还不敢完全相信,便带着几个亲随也加入了蒙古人的队伍,来到了高台堡。



高台堡内,一横溜的摆了十几张桌子,每张桌子旁边都有一位账房先生,旁边好几个辽东士兵守着。买粮众人根本不需要验证身份,只要交了十两银子,便能拿到一个竹签。凭借竹签可以去旁边库房领取粮米一石。



两日后,陈仁锡又跟着蒙古众人来到卖粮的地方。此地老早就竖起了大大的栅栏,数百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