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十八章 事情要大条了(下)(2/3)

>



首辅李标走后,内阁中除了成基命外,还剩下周廷儒、何如宠、钱象坤三人。明朝辅臣一般是六到七个,人数不足,只等增补。到了六月,支持成基命的钱谦益、钱龙锡入阁失败,支持周廷儒的温体仁、吴宗达反而进入了内阁。



至此,内阁人员清一色东林党。东林特色,没有外人可斗,便开始内斗。面对周廷儒的咄咄紧逼,成基命自知这内阁首辅干不了多久了。便自嘲为过渡首辅。凡是能和稀泥则和稀泥,只希望能平平安安的熬过这几个月。到了年底便辞职让位。



何况和崇祯皇帝的数月想处下来,成基命也深知自己不合皇上的胃口。皇上年轻,办事风风火火,今天发生的事情,恨不得明天就解决。而自己的施政主张则是稳重为主,凡是做任何决定都是反复想了再想。



这不,大明皇宫内,两人又为东江的事情顶起牛来。



内阁收到地方官员奏报,东江通奴,导致辽东大规模民乱。此事事情严重,却并不紧急。成基命便直接在奏折后面批复,命袁崇焕、毛文龙二人自辩。



崇祯皇帝看到奏折上内阁票拟后,心中已经有了几分不快。按自己的意思,如此重要的事情,应当急速派人赶赴东江,拿下毛文龙,然后再慢慢调查。不过看在成基命刚刚上任的份上,捏着鼻子按照内阁票拟批红了。



没过几天,辽东袁督师的奏报又过来了。东江毛文龙通奴,疑似已经完全投靠,甚至发现东江数名大将带领建奴攻击锦州、右屯等地。



京师距离辽东、东江均有上千里,难以判断真假;何况东江和辽东本来就不和,两地攻讦之事经常发生;光听一面之辞,肯定不能做出判断。于是,稳重为主的成基命便在奏折上面批复,着兵部派员赴东江核实毛文龙投敌之事,着户部派员前往东江掌控盐税,奏请皇上派遣太监去东江监军。



半夜还在批奏折的崇祯皇帝看到此票拟,终于忍不住了。不顾时间已经深夜,宫门已经下锁,命令内宦把成基命传进了宫来。



崇祯皇帝一开始还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后面却越说越激动:“老先生,前几日地方官弹劾毛文龙。老先生批复,让毛文龙各自上表自辩。如此重要之事,竟然只是自辩?朕给了先生的面子,勉强同意了。如今,袁崇焕又上奏折弹劾毛文龙通奴,并亲见毛文龙属下大将领兵攻打锦州、右屯。东江都已经兵戎相见,辽东诸地已经是势如累卵了。你竟然没有面呈?竟然回家享受去了?再看看内阁的票拟,竟然是派人员前往东江调查?毛文龙反叛都已经是十之**的事情了,竟然还敢派人去东江调查?还有人敢去东江调查么?何况当初毛文龙请旨煮盐的时候,内阁干什么去了?是谁票拟同意的?”



崇祯皇帝连珠炮似的问话,弄得成基命回答的机会都没有。只得跪在地上,等崇祯皇帝说完后,成基命才开口回答道:"启禀皇上,地方官弹劾毛文龙通敌,导致辽东民乱之事。老臣以为,此事虽然重要,却不紧急。事情已经发生了,早一日处理,晚一日处理,并不影响大局。袁崇焕、毛文龙均为领兵大臣,国之柱石,不可因地方微末小员一封奏折而作处置。故老臣票拟,让毛文龙自辩。倘若毛文龙自辩令皇上不满意,皇上再派人前往调查也不为晚。 至于袁崇焕弹劾毛文龙之事,此事同样重要而不紧急。即使是最坏的情况,辽东城坚墙厚,可以据城而守,数月之间不至于有大变。 何况辽东远在千里之外,其情形内阁并不清楚,此事又是袁崇焕一面之词。俗话说,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唯有派人前往调查之后,方能做出处置。老臣有一句老话以劝皇上,治大国如烹小鲜!切忌操之过急!”



崇祯皇帝闻听此言,龙颜大怒,开口骂道:“你说朕操之过急,朕却说你是暮气!阁臣尚且如此拖沓,可知地方官员是何等模样了!国事沦落到如今的地步,全因为官员尸位素餐,办事拖沓。你们看看袁爱卿,当初平台召对时,便敢放出豪言,五年平辽。这话何等的豪气。倘若臣子人人如此,朕又何须这样辛苦呢!来人,传朕旨意,着锦衣卫赶赴东江,捉拿毛文龙,押解京师。倘若反抗,格杀勿论!”



成基命磕头回禀道:“皇上,万万不可啊!倘若毛文龙没有反意,皇上派人捉拿,只会冷了前线抗敌士卒之心。万一毛文龙真有反意,正在徘徊踌躇之时,皇上派人缉拿,也只会逼反了毛文龙。”



崇祯皇帝脸色铁青,开口道:“东江煮海为盐,据说旬日之间富可敌国,你到底收了东江多少好处,如此拼命的维护毛文龙?”



听到崇祯皇帝如此绝情的话,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