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九十一章 先下一城(2/3)

>

王启年继续开口道:“周兄可知刘鸿训刘阁老故事否?”



刘鸿训,崇祯朝的名人,周祥春自然知道。崇祯元年四月刘鸿训还朝,官拜礼部尚兼东阁大学士。在他的一手策划下,阉党被连根拔起。紧接着刘鸿训又向崇祯皇帝进言,推荐毕自严为户部尚,治理财政;王在晋为兵部尚,掌管军事。所荐得人,朝政一下子大为改观,倒是露出了几分中兴的气象。



刘鸿训也由此深得崇祯皇帝信任,崇祯元年七月,崇祯皇帝加刘鸿训太子太保,进文渊阁。此时刘鸿训可以说是大红大紫、炙手可热。可惜这货也就风光了三个月,紧接着发生了私改诏之事,到了崇祯元年十月这货便悲催了。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大明旧例,提督京营者,不辖巡捕军(五城兵马司)。



崇祯元年九月,崇祯下圣旨任命惠安伯张庆臻总督京营。但是圣旨到了张庆臻手里,上面却无端端多了四个字“兼辖捕营”。



这下问题大条了,京城三大武力:京营、巡捕军、内操军。你一个人掌管了两个,这是想干嘛?



于是崇祯皇帝便下旨严查。



诏的颁发流程却是这样,内阁拟定诏,皇上看过后,送去司礼监用印,然后再由中舍人下发。



如此重要的圣旨竟然被人修改过。事情重大,于是一级一级查了起来。



最后查出这份诏是刘鸿训拟定,而传递诏的中舍人在严刑拷打之下,也招供刘鸿训指使其私下修改诏。



于是崇祯皇帝大怒,直接将刘鸿训逮捕入狱,命三法司商议罪名。又私下授意三法司,想致刘鸿训于死地。



要知道依照大明旧例,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即使内阁成员犯了错,也只会由内阁内部处理。不会提交刑部和三法司,以维护内阁的权威。



眼见着刘鸿训就要被押上刑场砍头,幸亏当时内阁中其它辅臣李标等人极力挽救,这货才捡回了一条命,最后落了个充军边塞的下场。而兵部尚王在晋也被连累撤职,崇祯初年的中兴气象也就这样烟消云散。(《明通鉴》记载:“鸿训居政府,锐意任事。帝有所不可,退而曰:“主上毕竟是冲主。”帝闻,深衔之,欲置之死。赖诸大臣力救,乃得稍宽。”可知崇祯皇帝的心胸如何狭窄。诸位读者再留意下,崇祯元年九月发生的事情,十月刘鸿训便被处理了。前后也就一个月不到,所以说崇祯为人操切。)



听到王启年提及刘鸿训,周祥春还是没反应过来,开说道:“刘阁老之事为兄也略有耳闻,贤弟何以提及此事?”



王启年哈哈大笑,开口道:“与刘阁老相比,辽东袁督师职位如何?权势如何?帝眷如何?”



这两人论权位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周祥春想也不想,便开口道:“皆不如也!”



王启年继续说道:“帝心不足为恃!以刘阁老的权势,尚且因为这桩无头公案而差点丢命。何况袁督师呢?所以在下说,眼下袁督师看起来稳如泰山,实际上却是危如累卵。”



周祥春点了点头,这话也对。这皇帝太过操切,又视群臣如草芥。今天看你很满意,便会重用你。明天看你不顺眼,一翻脸便是掉脑袋的下场。 袁督师看起来深得帝心,实际上,这帝心却一个铜板也不值。不过即使这样,自己也不急于下注,帝心不值钱,袁崇焕和毛文龙之间,也顶多是个打个平手而已。不是一方必赢,自己没必要急着下注。



王启年看看周祥春的神色,知道这货已经有点心动,只需要再加一把劲,便能拿下。便开口道:“周兄可知刘阁老败落的原因?”



周祥春也不是白痴,又在官场混了这么久,自然知道私改诏这件事是导 火索,背后肯定还另有隐情,可惜自己却看不透。



不过王启年必然能看透,这也是自己最佩服他的地方。此事一定要问清楚,以后和皇上打交道的时候,便可引以为鉴。于是周祥春站了起来,朝王启年施了一礼,正色开口道:“还请贤弟赐教!”



王启年站起身子,侧身避礼。然后两人继续坐下,王启年开口道:“这刘阁老败就败在四个字上面。 ‘结党’,‘欺上’。”



周祥春接口道:“还请贤弟详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