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12章(3/4)

没必要一头撞上去。

他们有更好走的路。

季桓大步行至左边墙壁,仰看悬挂着的大楚疆域图,伸手在正中间打横一拦,食指擦过扬州据益州北境一线。

“南方攻伐难度远低于北方,又无大雪封路。”

他肃然拱手:“在下以为,主公当先攻占撅交三州,稳坐南方半壁江山,后再俯瞰北方中原,伺机北伐。”

若是将大楚拦腰一分,南方就四个州。出了益州是据,据再往东是扬州,扬州已濒海。

打横三个州,脚底下还横卧着一个交州。

但这四个州,都是大州,面积加起来甚至比北方九州还要大点。季桓说,占据四州就是稳坐半壁江山,确实不假。

若魏景稳占南方半壁江山,那将是天下第一雄主,再无人可与之相媲美。

他若北伐,天下撼动。

这是目前最好的、最容易走的、成功率最大的一条路∞第二者可与之相比拟。

魏景颔首:“伯言所言,正如我意。”

他一言既出,征伐的步调当即定下。

魏景注视着巨大的地域图,目光一寸寸从交州扬州越过,最后落在据东边四郡上。

“欲东征,必先伐安王。”

……

据七郡,排列相对而言算比较整齐的,纵向的东西两行△边紧邻益州崇山的三郡,平阳南陵武陵,在魏景手里;而东边零陵、桂阳、曲阳、汉寿四郡,则是安王的势力范围。

安王刚好把东边的路都拦住了,而南边则是交州的崇山峻岭。

从地理上看,欲东征,必先伐安王。

另外。

张雍一击长案,道:“安王那孙子,一直在征召兵卒!”

是的,安王一直在征召兵卒。

他一直都没有熄灭夺回南陵武陵二郡的心,暂时休战,不过形势所迫。

平阳一战,魏景大胜,得了近十万降卒,其中大部分都是原北军,实力大涨。

反观安王,他虽然及时退兵保存实力,但战了这么久,还是有损伤的←碰上了魏景以来,连连损兵折将,此消彼长,兵力相差已足有一倍。

这不得趁着空隙,紧着征召新兵吗?

戴光道:“征安王,越早越好。”

双方新仇旧恨,如今又添上东征战策,没必要给更多的时间让安王蓄力。

魏景道:“诸位所言甚是。”

大基调已悉数定下,接下来该议的,就是具体战策了,也就是进军方略。

“汉寿、曲阳、零陵,此三郡与我方接壤′中位于中部的曲阳郡地势最棘手,山多水多,西边关隘重重。”

季桓还站在地域图前,顺手一划,他眉心一蹙:“此郡,乃我军进军最难之处。”

话说魏景手下的据三郡,平阳在顶上,南陵中间,武陵底下。安王那边则是汉寿顶上,曲阳中间,零陵最底下~方大体按顺序接壤。

原则来说,三个郡魏景都能进军。

但实际情况是,位于中间的曲阳地势对我方最不利∽先,它和南陵郡接壤之处关隘重重,不适合首战进军,得排除。

排除以后,开战只能在它两边的汉寿和零陵任选其一。但选了并攻下以后,这杵在中间的曲阳天险多多,不用怀疑安王必会仗地势大力防御反攻,必是一块硬骨头。

简单来说,三郡两头易中间难,选一头开战的话,中间肯定是难关苦战。

那能不能两头开战?再夹攻中间呢?

魏景沉思片刻,摇了摇头:“此非上策→阳西境关隘众多,南北却少,若攻入零陵,挥军向北,比分兵更佳。”

兵力,是己方目前的最大优势,分兵就削弱了◆安王忍痛舍弃零陵,将重兵放在汉寿,那己方战至中后期时难度会更大。

没错,要舍弃,安王只会舍弃最南的零陵°陵相对地广人稀,而最富庶稠密的曲阳郡,则是安王的大本营根据地。

魏景看好的开战点是零陵。

零陵,比汉寿和曲阳都更好进攻。而一旦攻入零陵,再挥军往北攻曲阳,比从南陵这边容易多了′还是硬骨头,但小块了不少。

众人仔细思索,纷纷点头。

从零陵开战定下。

季桓提议:“主公,攻入零陵,越快对我军越有利。不若,我军佯作分两路同时进攻,实际一虚一实,扰乱安王视线?”

零陵虽不如曲阳关卡多且险,但也不是没有的『景进攻,安王必率大军迎敌◆能用一路虚兵吸引安王大军主力,实兵攻其不备,必能一举攻入零陵。

魏景赞同:“伯言此计甚佳。”

他视线投向地域图,良久,最后手一点:“南洛可为虚,鞍山关可为实。”

从零陵进军,有好几条路径′中南洛城郊地势开阔,城池略显蔽旧,相较而言是进攻难度最小的;而鞍山关有天险可依,则属中等。

魏景看好的却是这鞍山关。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