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181章 项庄舞剑(2/2)

譬如,魏司马不愿拖延,欲行雷霆手段。”

在前线的匈奴司马、拥节长史都赞同了,那在后方王庭的匈奴中郎将张修反对也没意义,反正在前线来说,诛灭休屠各部是符合法律、规矩的。毕竟休屠各部不是直接隶属于大汉的,是匈奴王庭下属的部落,右贤王提出处理申请,司马、拥节长史赞同批准……程序上完全合理,不存在问题。

施行环境上,现在休屠各部跑不了,失去现在修建的过冬城邑和囤积的草料,会被今年的风雪灭族。别看草原那么广阔就觉得容易过冬,往往都是迁移到山谷躲避风雪,或者在避风的地方修建城邑过冬。否则,会被活活冻死。这也是封狼居胥后,匈奴立马就服软的原因,他们过冬避风的狼居胥山被汉军控制,他们不投降就会被风雪摧残、灭亡。

施行兵力上,完全不存在问题,这不是行险,而是以强大的兵力为底气,命令对方过来。明知会被惩处,只要有一点侥幸心理,能看到一点希望,休屠各部的酋帅没道理不来。至于逃跑……他愿意跑,休屠各部的贵族、牧民可不愿意跟着去跟风雪搏命。

几乎是没有悬念的事情,起码太史慈、徐晃看来是这样,可用得着详细介绍索头部的信息?

军阶较高的徐晃先开口,语气平静咬字颇重,以陈述的口吻:“既如此,魏司马下令就是,某家岂敢不效死力。”

魏越轻轻摇头:“若只是休屠各部之事,又何劳公明、子义出手?此事关系极大,若处理不当将埋祸于将来。不知,公明、子义如何看拓跋氏?”

徐晃浅皱一对粗眉:“借鬼神之名,所图不小。”

太史慈闻言,颔首沉声:“其行当诛。魏司马高瞻远见,子义敬服。”

拓跋诘汾之父拓跋邻是檀石槐任命的鲜卑西部大人,檀石槐活着的时候,拓跋邻权势极大,兼并不少部落后,临死将自己部落分成七部,索头部由儿子拓跋诘汾继承,索头部开始从贫瘠的漠西向北地迁移。

拓跋诘汾有一个叫拓跋力微的儿子,这个儿子如今十一岁,是拓跋诘汾在迁移前生的孩子。这是个私生子,没有母亲,关于他的母亲有一个传说,说是拓跋诘汾出猎时遇到的天女。天女奉命来跟拓跋诘汾生孩子,这就是拓跋力微的出身,而拓跋诘汾也十分喜欢这个幼子。

索头部南迁到北地郡北以后,随着檀石槐和西部鲜卑大人拓跋邻的先后病亡,西部鲜卑就陷入了内部纷争,不少西部鲜卑部众南逃依附索头部。

按照鲜卑、乌桓的文化传统,于边防而言,这拓跋氏就十分的危险了。

如果西部鲜卑继续是各部推选首领,一层层推选、战斗选拔,那还是老样子,不需要过多警惕。可拓跋氏不一样,这是个传承将近二百年的氏族,在前代拓跋邻手中完成了飞跃、质变,若让这个氏族继续繁衍下去,必然根深蒂固,使得拓跋氏对西部鲜卑具有高隆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让拓跋氏血脉具有统治力。

这就很严重了,西部鲜卑由凝聚力、统治力兼备的拓跋氏统率,那内部争斗损耗会降低,发展速度会增高,外扩将成为必然。不管是向南面对大汉边防,还是折身回去统一鲜卑,都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匈奴发展成熟,几乎每个部落首领都出身氏族,是匈奴贵族……可匈奴贵族并不可怕,匈奴贵族仰慕文明乐于享受,相对于崇尚蛮勇的草原文化来说,现在的匈奴贵族已经非常的堕落了,几乎是无可救药。

而鲜卑从渔猎发展到游牧不过二百年时间,其部族文化虽有原始的推举制度,可部众作风十分的蛮横、剽悍,能管住这类桀骜部众的头人自然不是善茬,也因为这类彪悍原因所以内斗严重,这种内斗也助长了军事民主推选制,即选最能打、又聪明的人当大当家的。

所以鲜卑的问题不在于是否彪悍,而在于人口和凝聚力,一个对鲜卑各部充满凝聚力、号召力、统治力的氏族,会弥补鲜卑的隐患,让鲜卑完成进化,如汉初时的匈奴那样。

简而言之,匈奴已经发展到了农耕为主的地步,对大汉的威胁十分的低,其叛乱带来的危险还比不上黄巾之乱的十分之一。偏偏大汉还将匈奴当游牧部族来看,要征发炮灰骑兵,结果就是匈奴内部的矛盾空前大,却又不敢直接反抗、拒绝朝廷。

而与匈奴不同,现在的鲜卑就是过去的匈奴,相当于四五百年前的匈奴。按照现在鲜卑三大部的发展,西部会形成拓跋氏,中部则是慕容氏,东部则是檀石槐子嗣的地盘,也因为檀石槐名望,东部鲜卑会成为出头的椽子,先烂。

要灭檀石槐子嗣的,不仅仅是朝廷,鲜卑中的各部首领才是主力。故而,也可以联想一下,雄才大略又身体健壮的檀石槐,怎么会在四十多岁的时候病死?

现在,西部鲜卑一群拓跋氏分支部落和其他部落在争斗,拓跋氏嫡系就在身边,而拓跋氏正在神话拓跋力微……魏越怎么可能看着拓跋氏跟着匈奴、乌桓吸食休屠各部的血肉?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