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187章 为恶者昌(1/2)

北地郡与关中、陇西、并州有大山阻隔,北边又是大漠,偏偏黄河流经,滋润出了一大片肥沃的平原。这里是匈奴起源、兴盛的旧地,与河套相连接,是风水宝地。

鲜卑占领这里,就能两面夹击河套,令匈奴倒向鲜卑回归胡风,加速鲜卑、匈奴之间的融合速度;若这里依旧是汉军主导,那么北地、套西、河套连成一线,能有效抵御鲜卑的侵攻,另一个方面,北地在汉军手中,匈奴贵族有心叛乱倒向鲜卑,也不敢随意举动。

休屠各部源自休屠部,休屠部与浑邪部在武帝时期因汉军军事压力就开始归化。浑邪部是义渠国人所构成,先天与中原文化存在亲近感,与休屠部一起归化时,因休屠王临时反悔……浑邪王毫不客气的将休屠王斩杀,继续向汉军靠拢。

后来二部融合安置,几经动乱,又形成了休屠各部,这是一个偏向北匈奴,彻底与南匈奴、汉朝廷不对付的部落。为什么休屠各部如此坚决的对大汉充满敌意?因为大汉不是托儿所,是王、霸之学兼用,外儒内法,对内、对外态度十分强硬。

推崇复仇主义的大汉,能动手的时候,自然不会跟你讲因果,扯道理。

看看大汉国内皇帝登基以来的这些年,成功的、不成功的政变、清洗,可以说是一波连着一波,对自己人都这么狠,不讲究妥协,更别说是对外。

也因为高强度的政变,使得军权问题始终十分的敏感,那么一切有军事才华的人都是各方面积极拉拢的人物,十分容易出头。哪怕如丁原这样的臭脾气,也有何进这个大将军愿意为丁原兜底、撑腰。

军事人才容易出头,更会助长政变时的烈度……烈度增加,武人更容易出头。几乎就是一个死循环,所以汉以强亡,其后就是世家全面压制寒门、遏制武人的晋,再然后就是武人全面反弹,弄出的南北朝大动乱,隋唐时因大一统恢复了汉初的出将入相、文武合流。

再之后,科举制度分化了文武阵营,结果唐末藩镇割据,进入纷纷扰扰,武人大放光彩的五代。其后就简单了,进入宋朝后,武人全面被阉割。

故而,魏越眼中,此时的朝政不仅仅是士族、宦官、外戚在争斗,还有武人崛起。这些武人,甚至不能算是兵家,兵家讲究谋略、治国,而非单凭领兵作战这一技之长。

武人崛起是高烈度政变、频繁军事行动背景下形成的一股潜流。这一股潜流的代表人物,无非董卓、张举、李傕、孙坚、吕布、马腾、公孙瓒和袁术。

把握这股潜流是魏越必然的选择,能看到这股潜流的人物终究太少,他若坐视不管岂不是太过呆愚?若仅仅是把握这股潜流,又怎么对得起这番机缘?

对这股潜流,魏越有一个不算出奇的想法:引流,缓缓改造这股潜流。

而他的时间不多了,只有在这股潜流爆发前,才是他上下其手,以道德、恩义手段将‘名将之种’捆绑在身的唯一机会。

然而人的交际圈是有上限的,受限于出身、威望,魏越本身留不住多少人。就如一直追随刘备的关羽、张飞,彼此三人意气相投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也有很多‘将种’与刘备相互欣赏有过一段君臣经历,可就是无法像关羽、张飞那样追随刘备。

是他们这些将种与刘备的感情不到位?不见得,主要原因在关羽、张飞,有这两个元老级别的万人敌在,其他人追随刘备很难获得出头的机会,而刘备的经历又过于坎坷,没几个人能狠下心带着宗族去赌生死。

太多大本事的人聚在一起,内部的竞争矛盾将会很大很大……如果没有一个大的平台来包容这些人,那么好聚好散就是最佳的选择。

魏越现在的格局并不大,对于身边人的选择更要精益求精,要最优化处理,以便于将内部矛盾压到最低。故而,他宁愿身边能干的人少一些,也不愿身边人为追求上进机会而内斗。手中资源尽可能的送到每一个人身上,让每一个人都能见到上进的机会。

比如这场刺杀,魏越选徐晃、太史慈操刀,就是给他们一个飞速上升的机会。这是一个讲究恩义、道德的年代,他表达出足够的恩情,今后有变,徐晃、太史慈穿着汉臣的冠服,依旧是他的朋党,会以他为首。

平衡部曲、故旧、党羽之间的矛盾,一直是魏越的追求……以至于,他连自己家中的‘越骑士’都要挖过来。他是嫡长子,可魏真还健在,越骑士都是魏真的同龄友伴或后辈,对这些人来说魏真的命令远远高于魏越的命令。

为了增加自己对越骑士的影响力,魏越特意许诺给这些越骑士放牧仆僮,允许这些越骑士在经济上更为独立。当然,相对应的结果就是这批越骑士对他的依赖性将会强于魏真,以及更加全面的效力。

毕竟越骑士每人有十家牧户,足以将他们从劳作中全方位解放出来,可以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训练、学习之中去。

综上所述,魏越需要另外开盘,增加自己的操作空间。

当先零羌诸部酋帅见了血淋淋的一堆首级和休屠王、拓跋诘汾等身份不在他们之下的首级时,都被深深震慑。汉军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