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7章 何去何从(2/2)

,卢慎抬头问:“父亲为何如此问?”

卢植垂眉盯着魏越的名刺:“为难而已,蔡伯喈给为父出了个难题。那我儿以为魏扬祖何许人也?”

卢慎眉头微皱,沉思一番道:“魏扬祖慷慨有奇志不在公孙伯圭之下,而比之公孙伯圭,魏扬祖器量宏大,有服人之心。不似公孙伯圭生性刚直强烈,难居人下。”

对魏越有着很高的评价,卢植也只是微微颔首,却说:“那魏扬祖若失蔡伯喈提携,又该如何?”

这个问题让卢慎瞪目咋舌:“怎……应该不会如此。”

他与顾雍同岁,八九岁时就听说有个比他还小的孩子追随流放的蔡邕学习,从内心来说他是佩服魏越顽强心性的。

何况如魏越这样自幼就有奇异表现的少年,蔡邕不要,有的是大佬接手。怎么可能会失去长辈提携?

“为何不会如此?”卢植将魏越的名刺递给儿子,微微扬起下巴回忆道:“昔年,为父最先追随太尉陈师学习,后管宁、华歆与郑玄先后入门。郑玄年长为父十二岁,又兼学古文、今文,于门中并不讨人喜爱。当时古文、今文争斗酷烈,而陈师、马师各执一派,却对郑玄另眼相看,倾囊而授。”

若无下邳陈球、扶风马融广阔的胸襟,是很难成批出现卢植、郑玄、蔡邕这些身兼古今两派学问的当世大儒。没有这批身兼两派的大儒,根本止不住古今两派的斗争,更别说勘定七经重定经学标准一事。

卢慎一脸恍然:“父亲的意思是要收纳魏扬祖入门?”

卢植笑而不语,拂手道:“你亲去邀魏扬祖来,切莫多言。”

儿子走后,卢植抚须神情高矜,眼眉之中透着淡淡笑意。古今两派合流还需一代人时间磨合,这代人之后谁能有一个超越自己的弟子,足以奠定今后数百年的经学嫡庶差别。

古、今文斗争争的是正统,败了的就是异端;合流之后的各家学问将无正邪之分,只有嫡庶之分。

魏越脱鞋后入座,正襟危坐扭腰侧对主位卢植,一板一眼行礼:“后学末进魏越拜见先达卢公。”

卢植抬手露笑:“老夫曾听韩说言及一件趣事儿,说蔡伯喈小女能隔墙辨断弦之音,又说有小儿魏越慷慨不羁有狂士之风。为何在老夫面前拘谨,莫不是拿老夫当外人?”

“年幼时不知世情艰难,难免得意忘形。”

魏越简单的回答没能让卢植满意:“详细说说。扬祖坦言于老夫,老夫也好为扬祖指一条明路。”

魏越垂眉,见卢植桌上只有一碗稀粥和一碟胡饼:“当时年少拜入蔡师门下,同学少年皆不如我,自然该傲。后师姐远嫁泰山羊氏为人续弦,才知人外有人,魏越这才收敛羽翼,专心求学。”

卢植盯着魏越双眸:“观你眉宇之间积聚阴煞之气,近来可是在研究兵家学问?”

魏越颔首,如实相告:“小子乃越骑旧部出身,自曾祖率部屯戍五原郡至今已有四世。研习兵法,乃传家之本。”

“不止如此,老夫听蔡伯喈信中言你屡屡提及扬州名士马元义形迹不臣。”卢植神色渐渐严肃,追问:“马元义不过言辞激进,怎么到你眼中就成了悖逆之徒?”

“马元义与琅琊道宫往来密切,其门下太平道教众又遍及天下,就连小子所居邻里就有太平道士传教,以符水惑民。小子只知乡野之民该隶于亭里,无有隶于太平道士之理。”

说到这里魏越就闭口不言,亭里制度是大汉的根基,是直面庶民的基层。而太平道的传教道士,正在抢夺亭长、里长的影响力!

“扬祖心中遗恨之事老夫也有所闻,此事何尝不是蔡伯喈心殇所在?”卢植稍稍沉吟转而言它,语气斟酌:“七经碑文由韩说负责检校,扬祖有心于此可与顾元叹一同随韩说检校碑文;若扬祖沉心军事,不妨入北军历练。”

魏越搭在腿上的手掌缩成拳头,沉声:“既然卢公知道小子与蔡师尴尬之处,那小子就入北军。”

“少年情殇乃普世常情,自古以来几人能逃?”卢植轻叹一声,点着头嘱咐:“只望扬祖入北军后能刻苦雕琢,早成大器。”

魏越拜谢,卢植又说:“这几日扬祖先随顾元叹拜访京中旧人,待老夫安排妥当后,便差人送来符节、文书。”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