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九章 长安(1/2)

元丰二年,赵朝立长安为国都,举朝欢天喜地搬离了赵家祖辈打拼下来的广陵,进入了这座耗时十几年建成的庞大城市长安。长安耗资亿万,容纳了百万民众,为当今第一大城市,也是最繁华的都市。

卯时一到,天边刚刚泛起鱼肚白的时候,国都太初宫正门天门上的城楼中,就开始向全城报晓了。

激昂的鼓声从皇宫正门向四面八方涟漪般荡漾开来,随后,东西南北各条大街上的鼓楼依次响起,鼓声分五波,要敲足九百下,在钟声中,长安大门、皇宫大门、商铺大门陆续开启,人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赵朝皇帝体恤臣子,怕诸位大臣劳累过度第二天无法上早朝议会,特意将早朝时间放在了辰时分,能让臣子们在府邸中享用早餐好精神抖擞的上朝。王大诗人曾作诗调侃历朝的朝官们“皎洁明月高,苍茫远天曙。槐雾暗不开,城鸦鸣梢去。”在天色未亮就得到达上朝,完全不让为国为民的官人们好好休息。

长安的皇宫占地之大,大约可用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来形容,如此耗资巨大、人力之广的工程竟然没有遭到赵朝百姓的抵制怨恨,原因是先皇将其他国家皇室征敛而来的民脂民膏全部充当这座皇宫的经费,大部分人力全用战俘。国家不需要增加赋税加重百姓的担子。百姓们发现既然不用剥削自己来建造宫殿,百姓们还是很宽容的对待天子建造皇宫这件事,毕竟这也是天子家宅,也是一国的脸面所在,以后要对外国人吹嘘的话才能有吹嘘的本钱。

先皇命于蒯祥为此次建造皇宫的总都监,此人之前声名不显,但此次过后名扬天下。他御下有方,善待战俘,除了意外病死救不回的,没有因虐待战俘而致死一人。于蒯祥墨门出身,为当代墨门里的二号人物,除了领头人墨子就属他地位最高。他墨家机关术相当了得,不过一直隐藏在幕后中,战争时没少没偷偷跑到战争前沿阵地去查看敌国城池,推演如何用机关术帮助己方取胜不然就是代入敌方,哪种机关术能更好的守城。这次的出山,他立志出尽全力来创造出一件巅峰作品闻名天下,结果是他成功了,几十年的阅历和经验,加上不俗的眼光,他把赵朝的皇宫建成了前无古人的超大宫邸,豪华、舒适却又保持了皇家至高无上不可反抗的气息。

皇宫整个大抵分成了几大部分,外朝和内廷。从正门午门进入有宽大的广场,广场上六条汉白玉拱桥,桥下是城外河流引进的活水,经过层层过滤和防卫后注入了皇宫中。走过拱桥后就是皇帝与大臣们商议朝事的金銮殿,可谓是整个国家的中心,无数国家决策就是在这诞生,士子们渴望走进这里朝服加身与皇帝共治天下。金銮殿建于高达五米的汉白玉基上,整座宫殿金碧辉煌,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

太和殿内雕镂金漆的宝座,坐落在正中的须弥坐式楠木平台上,宝座周围是六根沥粉蟠龙金柱,气势磅礴。宝座上方的天花中央是巨大的蟠龙藻井。皇帝平日就是端坐于宝座上接受大臣们的行礼,居高临下看着大臣们,每位大臣都需微微仰头才能直视他,但有那几位敢正视他这位九五至尊。

又是一天的照例早朝,今天的皇帝赵无恤似乎心情很好,端坐于宝座上的他脸上带着隐隐的笑意,这自然瞒不过都是人精一样的官员们,他们对视一眼,发现都没有正确的消息,有些纳闷。

“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站在御座旁边的铺脂粉于脸上一片苍白的太监尖声尖气的喊道,刺耳的声音回荡在回荡的大殿内。

文官武将站在了左右边,泾渭分明。文官领头的是身穿从一品仙鹤朝服的太子少傅闻阳嘉,从官几十载宦海沉浮跌跌落落走到了现在,资格高辈分老,皇帝也十分尊重他,每次早朝都赐座给他,闻阳嘉都拒绝了,坚持站立着上朝。武将为首是正值巅峰的将军许振,是除了西凉王外另一名战功卓越的百胜将军,西凉王之外就是他的名望最高,与闻阳嘉并称赵朝的两根支柱。

“臣有事启奏!”沈文石手持象牙笏出列,躬身说道:“臣弹劾秦州知县贺俊艾在此次难民潮中的不作为,导致难民没有得到安置流往郡城,难民死伤惨重!”沈文石的声音显得慷慨激昂,怒斥当地知县,仿佛为难民的安危多么关心和担忧。

秦州眦邻长安,当初几国乱战都发生在这里,给当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加上朝廷对秦州复兴的扶持力度不够,所以这几年秦州时不时就要闹饥荒难民流窜。

沈文石是这两年刚刚踏入金銮殿的朝官,资历浅薄,在朝中兢兢业业度过两年,开始谋求上进。通过一个相熟的前辈提点,这两年朝廷一直在不着痕迹的打压西凉根正苗红的武将和官员,很多是西凉王军中的拥戴者。只要上朝弹劾这些打上西凉王痕迹的官员,通常“收获”会让人很满意。所以,这两年许多人摸出了门道,顺着皇帝的心意上书弹劾。沈文石听说后按耐不住,刚好秦州又发生了蝗灾,小城知县贺俊艾又是西凉军中转至文官行列,这次的难民人数很多,凭心而论一个小县城无乱如何是安置不了这么庞大的难民潮的,难免有难民流往郡城和其他地方,但是,谁让你是西凉军出身呢,不选你打压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