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247章 科技城扩张(求票票支持)(2/2)

自己去寻找外国政府担保的优惠援助或者贷款,我要按我自己的想法来建设。虽然我们的原则是与港英互惠互利,但我们科技城作为盈利性企业,保证自己公司的盈利,也是相当重要。这一点,你可以在书面函上重点指出。当然,如果港英有优惠政策,免税二十年,那就变成另外一件事,我们也可以另外谈判。”

“明白,保证按您的意思回复。”博斯特点头答应。

叶华想了想,觉得还是需要再次提醒:“博斯特,科技城计划确实很重要,但有些重要底线,一定要在谈判初期明确。你可以跟港英交代清楚,并且最好递交一份备忘录。我们是企业对元朗的投资行为,不是什么援助扶贫,也不是什么捐赠。当然,该有的捐赠我们也会很明确,但不会与投资什么的混为一谈。我们只在意元朗建设和开发的主导权,也绝不会干涉港英行政管理的权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绝不会做出超越我们企业职能的行为。一句话,都做好自己的事,绝对不越雷池一步!明白吗?”

“明白。”

“博斯特,再提醒你个人。别急于求成,一开始,明确彼此的原则立场,甚至学会说‘不’,这对未来双方的密切合作都好。就算科技城因为这个失败,那也没什么。可以明确告诉港英,我们可以换地方投资,我们有钱!”

“知道,老板。”

“那还有什么内容?”

“港英希望,工业开发区能否不放在科技城?或者分几部分,全面对内的可以放在科技城,而即对内,又对外的,最好就放去英国,苏格兰就不错。苏格兰的郊县挺多,看中哪里,他们都可以协调。因为元朗很多道路都没建设完全,还有一些小民房和旧村屋需要拆迁,基础建设的压力很大。”

叶华点点头:“这点完全可以商榷。我们对科技城开发区的定位,是便于水运,高附加值、高投资的产业群,还有高科技以及娱乐产业。我们会投资或者合资一部分,也会引入一部分的外资企业,但承担大部分的英国本土招商工作?这不应该是我们的工作,而应该是英府。还是那句话,都做好自己的事。”

“是,老板。”博斯特继续汇报最后一点内容,“关于科技城,港英已经初步批准,在靠着深湾的那片地方,划分一个40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其中,有20平方公里左右,将会规划为生活娱乐区。港英已经表达,除了批准新建3个码头外,还答应以市场价给我们科技城找一些基建公司帮我们填海造陆。此外,还希望我们参与一处旧城区地块的改造。还有,港英还希望我们自己承担农地棕地、农作物和其他损失的补贴,航运公司的订单要给苏格兰处的福格森造船厂。”

这段内容信息量比较大,也总算有了些干货。叶华首先答应:“给他们订单基本可以。你再去争取一下,关于我们科技大学的申请。”

本来叶华就绝不会认为,靠自己的“华哥”和“神仙水”,难道那蝴蝶翅膀就会乱舞?自己那科技大学就能随便建立?就能与赫赫有名的港大平起平坐?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吗?显然,那是神话故事。因此,能成立科技园,叶华已经很满意了。当然,科技大学现在看起来似乎希望不怎么大,但只要科技城发展起来,早晚会引起众人的眼红,不如直接并入自己的科技大学,大家都无话可说了。

禁止转码、禁止模式,下面内容隐藏,请退出模式!

在北九龙和新界的土地都是向中华租借,现在港英只是接管而已。按照这时期的港英政策,直接批给科学城的土地使用权是永久性无限期的,这条件相当舒爽,所以叶华对这笔投资是相当有信心的,这样的投资虽然周期很长,但后续收益非常丰厚。当然,港英还是很有诚意,起码拿出了填海造陆4000英亩凑够1万英亩的条件。对此,叶华肯定笑纳,毕竟港城的未来,他心里相当清楚。

至于村民搬迁和补充?现在可是港英时期啊,那些村民听话得很,给点钱意思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还不肯搬走,港英各种灰色手段有的是。不过,房地产牵扯实在是太多,其中更是遍布雷场,叶华没兴趣招惹这样的麻烦,还不如简简单单,出钱让港英出面处理。

而最后那个航运公司,无非是要叶华继续做接盘侠,把他们那个濒临死亡的造船厂盘活,这个倒是有点兴趣,不过,还是不愿意主导:“港城建立航运公司没问题,给他们订单也没问题。既然他们那么缺订单,我们能不能买下来呢?具体问题,博斯特你去谈。”

“是,老板!”

叶华接着吩咐:“宾馆、新航运公司也没问题,就按照港英的政策谈判。农田回收和村民迁移,需要具体谈。我们出500万美元,补偿他们,以后建了房子他们可以回购。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