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492章 高能耸动(2/4)

。”

“只要大英开放市场,我们会继续投入。下周我们收购的捷豹车和其他汽车也会同时发布新车,并在诺森伯兰家族转让给我的那12万英亩的建立新的汽车工业基地。主要生产油电混合的汽车.........”

.......

现在是1982年的2月初,几天前的特斯拉电动车发布正在对世界汽车市场进行一场规模空前的汽车制造工艺大清洗。在今后的汽车淘汰赛中,不知会有多少品牌的车型甚至车企在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被无情淘汰。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面对自然环境发生内力和外力等因素的变化时,自然界中随时都在做着攸关物种存亡的抉择。当矮一些的树叶被吃完时,能吃到树叶的长颈鹿就存活了下来;被母鹰推下悬崖的小鹰,面对暴风雨的洗礼,要么飞翔,要么死亡。

自然界的生物优胜劣汰尚要遵循自然法则,汽车当然也不例外——当福特、通用等品牌沉浸在汽车红利中无法自拔,最终潮水褪去露出本质,当曾为大英街车的,因不堪财政压力,如今落入了欧罗巴等离岸基金公司的怀抱。于是他们知道,当面临一些关乎生存的本质问题时,被选择者有时是没有讨价还价资格的。

伦敦的雾雨也潇潇,大英汽车工业的发展之路也条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大英汽车碾过的痕迹清晰深刻。品牌被收购,产销量下滑、面对脱欧的无力感,曾经踏足山巅如今堕入低谷的大英汽车,不由得让人对它们的前世今生突生问切之心。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他山之石,亦可攻玉。叶华无意去窥探那些已经发生的美好和感伤。只是希望通过历史来解答大英汽车为何会在现在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疲态,也希望以此管中窥豹来防止这样的情况再次发生。

大英,这个曾经统治过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及人口的国家,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尽兴地品尝了蒸汽时代反哺的浮汁。这让大英以世界头号帝国的身份行走在欧罗巴大陆一世纪有余。

历史之钟拨到第一次工业革命,当时的生产力普遍低下,这次技术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革命开创了机器代替手工的时代,让大英从一个买羊毛的“穷小子”变成生产前卫高效的“高富帅”。瓦特们开启的蒸汽时代给大英带来巨大的工业变革,使得大英汽车工业的起点亦领先于世界。

说到大英工业,大英汽车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自带流量的词汇。谈及它时,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那些赫赫有名的超豪华品牌的名字:劳斯莱斯,宾利,阿斯顿马丁,捷豹。这些名字曾给世界带去关于运动和豪华的定义,拥有顶尖的技术传承、独一无二的英伦设计以及精细的手工制造工艺的它们也曾是运动和豪华的本身。所以,我们先来谈一谈那些被称为美好的东西。

大英的汽车工业最早的历史可以溯及到1838年,苏格兰人罗伯特.戴维森用一次电池作动力发明了电动汽车头,达到4英里每小时的速度(6.2公里/小时)。虽然没有列入国际范围,但无疑是一次跨时代的尝试。为后来出现的铅酸、镍镉、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燃料电池、石墨烯超级电池等作为电力的电动车开创了先河。

此外,要知道到今天为止在路上行驶的有轨电车还是大英1840年的专利。每天工作时常10小时的大英人在19世纪的后半叶忙碌不止,往东方贩鸟片的罪恶岁月并没有让大英荒废汽车事业,在这个年均雾长90天的伦敦城,一个个关于汽车发展的故事正在书写。

1878年罗孚公司成立(等到了1901年才开始生产汽车),1906年的劳斯莱斯,1924年的名爵,1935年的捷豹,1948年的路虎。一个个汽车品牌的出现、一座座工厂的建立打破大英城市之间的孤寂,吓退了老爷们的马蹄,大英汽车也逐渐进入正轨。但是,诸君有没有发现问题所在:从1878年罗孚公司成立到1906年劳斯莱斯成立,这期间近30年的时间,为何大英汽车工业的发展失了踪影?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当时由于蒸汽机太吵太快(对于当时来说),遭到广大群众的强烈不满,迫于压力,大英议会成立了限速的《红旗法案》,据说一名叫沃尔塔·阿诺尔德的人因超速而被罚款,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因超速违规受处罚的人,当时他的车速只有13公里/小时。

30年的停滞不前,导致原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大英蒸汽机车领域迅速被德国反超,而后者从卡尔·本茨于1885年制造出“奔驰一号”开始到如今,在汽车产业中占尽风头、尝尽甜头。

让汽车在速度上近乎等同于马车(限速4英里/小时),《红旗法案》从制定到废除的30年也是扼杀大英成为汽车强国机会的30年。后来,像行车前50米需要有摇旗手等衍生出来的传统倒是被很多国家保留,让这一具有鲜明传统的习惯从英伦的乡村走到当今世界的很多角落。

1904年,成立品牌多年的罗孚也生产出自己的汽车,劳斯莱斯的创始人罗伊斯也在这一年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诸多事件也注定了19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