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71章 你知不知道你很难伺候(修)(2/3)

家投资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有一个“不得不投资”的条件。投资才能成为缓解经济危机的因素。

科技进步就是这么一个合适的条件。一旦杜会上出现了促进生产的新技术,例如叶华所出的黑科技机器人制造,所有资本家都担心别人先采用,自己被淘汰。所以,不管有没有预期市场,都必须投资。

投资信心,或者说投资压力就这么被维持住了,不会轻易地落入循环下降的陷阱。直到技术进步普及到整个杜会。这其实也是个奇怪的现象,技术进步不是通过促进生产来给杜会带来好处,而是通过“不得不”投资的压力来保证杜会不崩溃。这个绕出去的大弯子就是资本主义的问题所在。

科技进步这根鞭子总是抽着资本家投资,所以供需总是平衡。危机持续个一两年,新科技就能出来救驾。但科技增长也不是万能的。科技促进投资,这话有个隐含前提——科技本身不是投资。否则市场稍微波动一下,投资意愿就下降,科技进步也放缓,自然就没法逼着资本持续把利润拿出来花,购买力缺口就回来了。

在上个世纪,科技门槛低,搞科技开发不咋费钱,几个爱好者直接攒个小作坊就能开工。制造第一辆汽车的卡尔-本茨用媳妇的嫁妆和首饰就填上了开发汽车的成本;爱迪生当报务员,省吃俭用就能开发出第一项专利。

不过1900年前后,情况出现了变化。已有的科技门类越来越多,科技开发成本打着滚地往上涨。莱特兄弟虽然也是技术宅男,但人家也同时是自行车制造商,是非常有钱的工厂主,自己修了风洞来测试各种机翼,这才在1903年试飞了飞机。

马可尼虽然是自费开发无线电,但他母亲是英国贵族,老爸是超级大地产主。他家有钱到什么程度?马可尼实验无线电,通讯距离好几公里,发报机和收报机还都在自家乡间别墅的地界上。这样的富豪才玩得起科研。说明科研离个人越来越远了。

爱迪生年轻的时候单打独斗,发了财之后反而必须挂靠大财团,才能建立几百工程师协作的实验室,号称学霸。他在门罗公园的实验室,一次火灾就损失4百万美元,折合现在1亿美元。

这样的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企业的超级投资行为。个人的兴趣、技术不再起主导作用,企业的意愿才是科研突破的发动机。在叶华眼里,科研也成了投资,企业投资之前就必须考虑能不能赚钱——要是没市场的话,高科技也一样赔钱。所以,19世纪是科研突破推动投资,初的科研本身就是投资,自然也受市场需求压制。

科研,尤其是距离产品较远的基础科研也被卡死在市场不足的怪圈里。一旦市场波动,也会和投资互相拖累着减速。最后问题还是回到了消费不足,市场不足的死结上。一切都表明了,解决股灾,乃至经济危机的方法,只有促进那些过剩的商品,在短时间内被消耗掉。

课本上会告诉人们,是罗斯福新政把米国拉出了经济危机的泥潭。信吗?叶华反正是不信的。

1929年经济危机真正的解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于交战一方是残酷的,但是对于观战方却是幸福的。经济危机归根到底是“供给和需求”的严重失衡,而战争是解决供需失衡的有效办法,战争产生源源不断的武器、弹药、车辆、药品等装备、人力、资金需求,更因为交战摧毁了供给能力,进一步放大。

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打响,欧洲、亚洲、非洲几乎所有国家全部卷入战争,仅有孤悬南美的米国得以远离战争。战争导致工业制成品需求快速增长,米国过剩的生产能力迅速被消化,甚至供不应求,出口不断增加,就业持续回升,经济重回快速增长渠道,米国进入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其中41年到43年平均增速连续三年达到让人瞠目结舌的17%以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庞大的破坏力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和亚洲,1945年战争结束,海外需求迅速下降,米国经济应声而落重回负增长,为了避免出现新的经济危机,米国从1948年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国家战后重建,而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中的很大一部分,正是被欧洲人用来进口来自米国的工业品和原料的。

米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大赢家,米国不但最后打赢了战争,而且在经济上米国发了战争财,据统计数据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米国拥有的黄金占当时世界各国官方黄金储备总量的75%以上,几乎全世界的黄金都通过战争这个机制流到了米国。而米国的崛起,是站在被战争摧毁的欧洲和亚洲的肩膀上,米国走出大萧条的真正动力也源于此。

尽管他们都觉得现在全世界的央行已经从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学到了足够多的东西,但是,引发那次危机的核心变量,现在变了吗?依然是那种病,米国在经济危机之下,依然用同样的药,随后的巴拿马、利比亚、海湾........

而叶华他们这次行动,在全世界收割的利润何止万亿美元。

如果里艮他们敢反目成仇的话,叶华也不怕,除了近百万的黑水和神盾局安保外,上次秘密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