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673章 第一招你就输了,剩下的是扩大战果(修)(2/3)

天清晨四点就致电港城财政司,请示暂停股票交易之事。股民们都知道,所谓的“清除积压交易”只是个幌子,联交所真正担心的是米国股市的风潮会进一步带来港城股市的暴跌,因此决定停市以“暂避风头”。

10月20日的《金融时报》如此报道联交所停市的决定:“港城证交所委员会召开了经济会议,决定暂定股票交易直到下个星期一。证监会主席罗纳德·李(李福兆)说,这个决定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为证券经纪人处理积压的合同争取一些时间。股票经纪人们则声称,在星期一华尔街的股市崩盘之后,他们已经做好了恒生指数下挫1000点以上的心理准备——这几乎是市场总资本的三分之一。”

港城股市虽被临时叫停,但关于全球股市走势的消息仍然牵动着港城投资者的心。根据市场数据,从纽约到东京的全球股市都受到米国股市震荡的影响,全数下跌。此外,10月20日的全球各种商品的价格均发生下跌,包括贵金属、铜、咖啡、棉纺品、橘子汁、糖、家禽、食用油等等都发生了价格下跌。

一片悲观的市场情绪之下,无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如何,股价都是直线下跌,市场的悲观情绪不断蔓延。就在股市风潮席卷华尔街之时,不少上市公司的新发布财报和经营数据也正式对外公布。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不少上市公司近来一直在保持盈利,但是公司股价却一落千丈。对于深陷衰退的经济来说,公司层面的利好消息已经阻止不了大市的下跌。

例如,在柯达公司位于纽约罗切斯特的总部,公司的资深经理向外界透露说,公司的盈利非常可观,这是因为电影制作以及化工等行业对于柯达的产品需求很旺盛。但与此同时,华尔街市场上的柯达公司股票却已经跌到泥里了。

在市场信心近乎崩盘的情况下,叶华的金融团队开始为那些上市公司开始抢救(抄底),来暂时稳定投资者的情绪,为不断下跌的华尔街股市接盘托底。叶华的这些行动收到了效果,周三(21日)的华尔街股市回升了160点。

10月25日星期天,而在港城的联交所的停市期限已过,第二天星期一的早上,港城股市即将重新开市,“暂避风头”了近一周的港城股市,又要直接面对全球金融风潮的余波。

期间有人质问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停市四天是否太长,如此的金融干预手段有损港城“自由经济港”的形象。李福兆后来回答说,如果不是及时停市,港城股市绝对会碰到史上最厉害的大跌,投资者的财富也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同样公开支持停市决定的还包括港城财政司翟克诚爵士。他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的采访时,也为停市的决策辩护。即使停市的这项决定饱受批评,翟克诚也坚持认为,停市的决定最大程度地保护了港城的金融安全。

为了在开始以前加强市场信心,港城正府着手了一系列的准备。10月25日的《南华早报》报道说,“港城正府召集期货交易所的官员,召开了一系列应对危机的会议,研究在周一市场重开的时候避免崩溃的一揽子措施。但金融专家们悲观地预测,除非在本周末找到一种有效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否则港城作为一个国际金融中心的信用将会崩溃。”

为了避免这种“信心崩溃”,报刊向读者公布了港城正府的救市计划:叶华旗下多个金融团队参与港府的救市行动,将安排向期货交易所提供10亿港币的贷款救助。其中的一半来自几个银行的直接拨款,港城期货交易所的股东以及股票经纪公司将负责支持另一半的资金支持。很多金融分析师对于这个及时的救助政策表示乐观。

股市爆发危机,为何救助贷款主要给予了期货市场呢?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股市的崩盘造成了商品期货价格的全面下跌,尤其是股指期货的下跌让投资者们损失惨重。“黑色星期一”当天,港城期货交易所的户头大量亏损,不少客户“走数”,无法追回的保证金数量很大。按照当时的市值计算,需要“补仓”的资金高达3.8亿港币,而期货交易所本身只有1500万资本额和750万元累积储备金。期交所的资金储备,显然不足以应付大规模的金融风潮,而假如期货市场崩盘,那么期货经纪人就会大量出售股票套现,这会造成股市的进一步下跌和整个港城金融的崩溃。

同样在这一天,港城银行公会与汇丰、渣打银行也宣布26日起将银行利率由8.5厘下调到7.5厘,以刺激股市。在此前的一个星期里,金融风潮席卷全球股市,投资者将股票甩卖,资金纷纷逃向债券市场寻求避险,造成债券价格猛增,收益率骤降。股市出现了尴尬的资金短缺。

联交所的委员们显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在港城发生,也不希望港城的“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动摇。在采取了贷款救市、银行降息等措施的同时,港城正府又与企业家接洽,寻求救市之道。

叶华旗下怡和集团、置地集团、九龙仓、会德丰集团得到正府的准许,计划斥资100亿港币收购长和集团和其他上市公司的相关原始股。这则新闻被视为提振市场信心的有力资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