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十九章 文脉即血脉(2/2)

》撰《春秋》而成《六经》建立儒家,自此我华夏文脉根骨已成。”孙茂才一边说,一边慢慢的在房间踱着步子,也好像在回忆什么。

“先三皇是盘古血脉,继先三皇后有中三皇,再有后三皇,他们皆为血脉相传,文化亦是相传,到了五帝时期自黄帝始,到宋灭时,华夏血脉未断,文脉就没有断过。”孙茂才说到这里,顿了顿又看了看李承染和辛一凡继续说到。

“辛小友刚才说的佛教传自天竺,那你知道释迦牟尼的故乡是哪里吗?”孙茂才又问到。

“嗯,应该是在今天的尼泊尔境内。”辛一凡想了想后回答到。

孙茂才点点头说到:“是的,佛教本就起源于雪域,也兴盛于雪域,至今不衰,这不是宿命,是文化和血脉使然。而传入华夏的佛教至今又以大乘佛教为主,这大乘佛教可算我华夏与外来文化融合最为有特点的文化,初成于南北朝时期,吸收了《归藏》、《连山》之说,到隋唐后又吸收黄老思想,最终形成大乘佛教。”

“因此,《易经》、《道德经》、《六经》构成了我华夏文脉之主,而其作者皆是先三皇盘古氏之后,而这灵骨,正是盘古开天辟地后遗落世间的骸骨。”孙茂才说到这里后,看向周世江说到:“老伙计,后面的,你来说吧。”

周世江沉吟了一会儿才道:“既然说到《易经》、《道德经》、《六经》为文脉之主,那么再说到血脉的流传,盘古留下后裔为先三皇,后有中三皇,其统治已无证可考,到了后三皇即伏羲、女娲、神农,黄帝取神农氏代之而称帝,就进入五帝时代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皆是血脉相传,颛顼为黄帝孙子,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尧为帝喾之子,舜为尧的女婿,黄帝的八世孙,大禹是颛顼六世孙,黄帝的九世孙,传说中的禅让制,只是家族中选首领而已,到了启这里就撕下了这块遮羞布,直接家天下了,之后的商周都是不同的诸侯继续家天下罢了,也都是黄帝的二十五个儿子的后代在统治神州,因此对于华夏而言,文脉即血脉。”

看到辛一凡和李承染好像对这些不感兴趣,周世江继续说道:“而维系这种统治的力量来自于盘古遗落的灵骨,经过战国之后,灵骨散落于神州各处,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出现了各大门阀皆有灵骨的局面,即便是在隋唐之时,杨李两家极力打击门阀收拢灵骨,终是力所不逮,无法再现古之辉煌,到五代十国时,那些拥有灵骨的家族都纷纷自立为王,征伐不断,导致我华夏文脉血脉皆受损,有宋一代都只能偏安一隅,自此我华夏盘古灵骨遗落海外不计其数,最终落得被异族统治而差点亡了道统。近几百来年,外部势力不停的来我华夏盗取灵骨,借我灵骨之力奴役我族人。辛小友,你说我们难道不担心再有灵骨失落海外吗?”

听到周世江说到这里,辛一凡问到:“周老,您说的外部势力是不是就是圣教?”

“哦?你知道圣教的存在?”周世江有些意外的问到。

辛一凡点点头说到:“其实我的那枚灵骨就是一位受圣教追杀的古董商人托付给我的。”

“这倒像是他们的做派,不过辛小友,圣教只是他们的统称,他们的内部构成十分的复杂,圣教之称是为了对付华夏而成立的松散联盟,你想想看,这些来自不同大洲,不同国家,不同信仰的人,怎么可能有一个所谓的圣教就能统一了,他们之间也常常因利而和,因利而分。”周世江继续到。

“辛小友,既然你知道圣教之事,那你就理解为什么我们要把灵骨收回了,实在是因为留在承染这里太危险了。”孙茂才也乘机想辛一凡解释到。

“可惜,我华夏却失去了从灵骨上获得神力之法。”说到这里周世江有些落寞,“自宋灭,我华夏失去了盘古之肋骨,自明灭,我华夏又失去了盘古之脊梁,据我所知,连盘古之头颅也被劫走,你说现在华夏还能余下多少盘古遗骸,辛小友,你可知,我之道统危也!”周世江又说到。

“两位长辈,其实一凡就是在盘古的头骨被劫时的当事人,他还因此受了极重的上,成了植物人,也是近一年多才恢复的”李承染说到。

两位老人再次对视了一眼,然后周世江说到:“辛小友,你可否告知从灵骨获取神力之法?”

辛一凡没有立即答应,而是问到:“周老,这个方法我不确定是否可行,最近和承染他们也尝试过这种感应之法,她们倒是能够感知灵骨的一些神奇。”

“没关系,只要你愿意,我现在马上联系天师后人,请他们召集各大世家。”周世江又说到。

“您说的天师后人是指?”辛一凡问到。

“当然是荆襄张家,天师传人!”周世江说到。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