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七章 百年之前,百年之后(2/4)

李丹青体内躁动剑意,在那一瞬间似有所感,猛然亮起一阵同样耀眼的光芒,李丹青看着那道男人所化的滔天剑意,心神恍惚……

……

一百多年前。

在世界的中央,有一座雄伟得宛如神人造物的城池。

它有无数的水榭楼台、雕梁绣户。

百姓们歌舞升平的声音,从傍晚到晨曦都响彻不绝。

它有三万学士,坐于太学府中,每日习文论道。

从民生艰苦,到至理大道,皆有所达,事无巨细。

它有雄兵百万,猛将如云。

四海臣服,民心所向,年关之时,上贡的使臣会将整个国都挤得水泄不通。

它还有一位君王。

腹有乾坤锦绣,胸怀雄才大略。

那座城池叫朝歌。

……

一个书生在那一天拜入了太学府,成为了那三万学士之一。

书生意气风发,常常高谈阔论,口若悬河。

同僚对他素有轻视,书生郁郁不可得志。

有一天,书生又在府中言辞犀利,首座终于耐不住性子,当着众人的面斥责了书生,说他纸上谈兵,说他空谈误国。

也不知是不是因缘际会,那位君王在那天恰好兴致一起,来到了太学府,目睹了这一切,他打断了首座的奚落,他说,仕子就应畅所欲言,君者自会决断,书生误不了国。

然后他与书生面谈,在最初的紧张之后,书生倒是如往常一般,大舒心中所想。

书生说,大商天下,太平鼎盛,武德充沛。

天下武君有三百之数,看似雄伟绮丽,实则却是大商之患。

大商之天下疆域辽阔,以万里亦难计,但江海之大,亦有极数,天下之大,亦可度量。

天下之灵气皆来源于二十八座圣山,此便为天下灵气之极数。

草木生长,万物繁衍,实则都是需要灵气的。

但武者修行,尤其是达成武君之境,需要消耗的灵力极为庞大,此消彼长,武者兴,则灵气竭。天灾人祸不绝,看似兴盛的大商天下,一旦内乱,武君倒戈,大商便有倾厦之危。

书生说得口若悬河,但那年轻的君王却始终面带微笑,待书生说罢,方才看向他问道:“那先生可有破局之法?”

书生以为得了认可,便愈发兴奋道:“两者选其一,一者遏制武道……”

君王问道:“遏制武道,武君谋反何解?”

“况且武君何罪?以未来之罪,治当下之臣,非王道,亦非仁道,是致乱之道。”

书生一愣,又言道:“那就开辟更多的圣山。”

君王问道:“如何开辟?”

“用武君……”

“武君安出?”

书生顿时沉默,武君吸纳天地灵力而出,千位武君之中也不见得能有一位拥有开辟圣山之能,而天下若是再有武君出世,灵力愈发枯竭,这似乎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年轻的君王在那时起身:“天下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治世,知危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自己治世的目的,是为公,还是谋私。”

“武君兴盛,则灵力枯竭,天起灾患,苦我百姓,先生要治世,是要救百姓于水火,而非穷兵黩武,将百姓卷入其中,如此一来岂非舍本逐末……”

……

书生从那日之后,便很少再见到那位陛下,他的事务繁忙,能抽出时间与他这般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仕子对谈,已是天大的恩赐,书生自然不敢奢望什么。

但君王的话,却刻在了书生的心中。

治世,是为了天下人。

从那天起书生暂时放下了武君之事,着眼当下,他本就极有天赋,一道道政令国策被选中送入宫中,再交由各部施行,他的地位也水涨船高,不过三十岁时便坐上了太学府首座的位置。

受封那一天,书生进宫面圣,不过七八年的时间,那位年轻的陛下却老得让书生有些认不出来了。

他的模样憔悴,眼睛干涩,分明与书生一样的年纪,却好似已经年过四十的模样。

他认出了书生,也知道对方的惊讶,只是笑着说道:“近年政务繁忙,让先生见笑。”

书生不敢多问,只是行礼,那位君王坐在殿上,模样虽然疲惫,但气势不减,向书生问政,书生皆对答如流,君王对这位新晋的首座很满意。

三日之后,半夜宫中太监敲响了书生的房门,从皇宫的侧门将之请入了君王的寝宫。

书生困惑之时,君王却在那时递给了他一份名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