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十三节 学医(2/3)

别提这劳什子了,还是去边郡稳妥。”

当府兵押送犯人,在她看来,比去边郡巡边更危险。

“那就这样说定了。过几天就送他走,得辛苦你一人看家了。”

“非得去一趟边郡?写信不行?。”

“多年没去了,老长官也好,老战友也好,不得去拜会一下。失了礼数,谁会照拂大朗?”

刘姜氏点点头,丈夫说的有理,关于大儿子的前程,她不敢阻拦。

只是有些担忧:“那你早去早回,我是个妇道人家,许多事不好出头。”

“二郎不是在家帮你吗?”

“二郎要考太学的。”

“这怕什么,就算考进了太学,天天都能回家。”

“那倒也是。对了,二郎考太学,得拜个名医,你心里可有数?”

“方先生就不错。”

“这个庸医能行?他先前还说二郎活不了了!你不是说回头要拆他招牌吗?”

“诶。不能小看方先生,他年轻时游学四方,见多识广,整个春风亭都找不出几个这么有学问的先生。再说了,随便请一个大夫,人家未必好好教。方先生跟咱家几十年的交情,必然尽心。”

就这样,第二日刘知易跟父亲刘大刀一起上街,出门后在街上买了份点心,一坛酒,几匹绸布,又上北街割了十斤肉,拎着去春风亭西街的方济堂。

出风亭位于官道交汇之处,房屋、商铺都沿着官道修建,所以北去的官道叫做北街,南来的一段官道被叫做南街,西去的自然叫西街,拢共三条街道,刘府住在南街,隔壁是座驿站。方济堂在西街,是一家药铺,是游方郎中方闻问十几年前在西街开起来的,十多年过去了,方济堂成为春风亭唯一的药铺,因为方济堂的药卖的很便宜,别家药铺无法赚钱,纷纷关闭了。

刘知易见过方先生几面,没怎么说过话。父亲跟方先生是故旧,方先生在春风亭十几年,不可能不认识亭长。

所以进门来,方先生很热情将父子二人迎进屋内,一间普通的药铺,铺子不大,药材齐全。没有伙计,站柜台的是方先生,诊脉的是方先生,开方子是方先生,抓药的还是方先生。方先生偶尔出诊,药铺就会关门。

穿过狭小的前堂,后院稍大,有三间砖房,不华丽,很实用,墙砖厚实,房瓦致密,已经有些年头了,却完好无损。

走进中间的堂屋,方先生要泡茶,刘知易立马主动抢过活儿。

连水都没有!

刘知易飞快的跑去院中的井口打水,拎着桶回堂屋的茶炉烧茶,扔进去几块竹炭,慢慢熬着井水。

一边扇着炭火,不时偷偷看父亲跟方先生说着什么,一开始方先生皱着眉头,似乎很为难,后来眼神变得热切,仿佛很感兴趣。

很快水烧开了,刘知易拎着连忙泡好两杯茶,端过去一杯。

躬身将茶端到方先生面前。

“方先生喝茶。”

方先生抚须没有接。

父亲刘大刀冷哼一声:“就是这样敬先生的?没规矩!跪下!”

刘知易一愣,马上一喜,这是谈成了。

马上跪下,改口道:“弟子刘知易,拜见先生。先生请喝茶。”

方先生这才接过茶杯,掀开盖子象征性抿了一口。

然后先生开始训话了。

“你既拜入我门下,我且问你,何为医者?”

刘知易道:“医者,治病救人者也。”

先生摇摇头:“治病救人,只是小道。在我门下,你当知医病者为下,医心者为上;医人者为下,医国者为上。医之大者,医国医民!”

刘知易有些懵,搞这些玄而又玄的大道理的,不是道家吗?医家也搞这些?

却不敢反驳,只能点头道:“谢先生教诲。弟子记住了。”

先生点点头:“起来吧。”

刘知易:“是,先生。”

马上站起来,又屁颠屁颠的跑去端另一杯茶给父亲,接着站在先生旁边。

先生之后又说了一些规矩,比如每天卯时来药铺学徒,酉时才能回家。说完规矩后,不在搭理刘知易,又跟刘大刀聊了些琐事。直到有人来药铺买药,刘大刀才告辞离开。

刘知易跟着父亲慢慢走回家中。

“爹。我觉得这个方先生不行啊。”

刘知易有些担心,他对考太学很重视,方先生怎么说都只是一个亭中的小大夫,默默无名,仅仅这样也就罢了,一个大夫,不说治病救人的学问,偏偏说起什么医国医民,哪怕说医者仁心也比这个靠谱啊。

刘知易很担心这个土大夫是一个嘴炮党。

刘大刀哼道:“你懂个屁。方先生游历四方,医术精通,你好好学就是了,哪那么多话。”

刘知易更担心了,感觉他爹根本不重视他的学业。

刘知易感觉父亲心里藏着事,恨不能马上把两个儿子都安排了,准备第二日就北上边郡。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