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七百四十三章、数字化(2/5)

、拿着。

大家写书,抛开那些有的没的给自己脸上贴金的论调,无非就是为了填饱肚子、以文致富、名利双收这么个过程,没有家里不差钱,写书就是为了好玩的吧?”

环顾一下众人,见无人反驳,南易就继续说道:“所以啊,私底下分配利益的时候,该争就争,分好了,大家都能接受,那海马就是一个整体,在外人面前,大家一起装,团结协作,互相捧着,把脸面都支棱起来。”

“南霸天,你这话不好听,把我们脸上的伪装都扒了,可这话也实在,我认识的人里就数你会搂钱,我也不装,搞海马创作工作室就是想多挣点,需要你加入进来帮大家一把。

你说分成,没问题,大家坐下来谈,就按你说的,大家争出一个都能接受的结果出来,知道你没闲工夫掺和我们的事,那你就把宫……”

“嗯嗯……”

南易出声阻止王蒴把宫雪的名字说出来。

王蒴咽了咽唾沫,“算了,不说了,你反正知道我说的是谁,我看当初拍广告的时候,她协调的挺好的,就让她参与进来。”

王蒴不提宫雪,南易也会提,望北传媒成立快四年了,可除了给自己拍了几个广告,横扫了一遍地方台垃圾广告时间,贴钱做影视植入广告之外,根本没开展什么业务。

就连那几个广告,走账的时候都得挂羊头卖狗肉,根本不是走的广告项目的账。

虽说79年的时候,沪海广告公司的科长丁允明就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为广告正名》的文章。

他认为,“广告并非摆噱头、吹牛皮的资本主义生意经”,这篇短短千字的小文章,就为媒体吹响了恢复广告的号角。

同年,喉舌报也发表了《沪海恢复商品广告业务》和《漫谈外国广告》、《一条广告的启示》、《一张广告救了一个厂》四篇文章,多维度对广告行业的开放发声。

看似广告业复苏了,可其实广告经营权一直没有对私营企业放开,过去几年相继成立的广告公司都是某某省广告公司、某某市广告公司,一看抬头就知道不可能是私企。

私企也有,不过还是走挂靠的路子,不然就和望北传媒一样,以外资身份进行合资,然后进入到内地成立合资企业,这样的企业他们的客户同样是合资企业。

广告业的春天没来,望北传媒自然动腾不得,只能继续给兄弟单位提供一点服务,勉强挣俩吃饭钱,想对外开展业务压根没门,地方保护主义的壁垒固若金汤,甭想突进去。

在电视台、报纸上打个广告还行,想在繁华地段弄个海报,望北传媒绝对搞不定,还是得从省、市抬头的广告公司走一遍。

广告没什么发展机会,影视业更没有机会。

从1958年华囯电视剧正式诞生到1986年,华囯的广播电视业是一个完全封闭的行业,由国有、高度行政化的广告电视部门完全垄断运作,不仅不允许外资和民营资本介入,就连其他国有部门都不允许涉足,尤其是播出机构的市场准入更为严格。

1986年广电部发布了《关于实行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制度的暂行规定》,要求从1986年6月1日以后,制作单位向朝廷台和地方电视台提供出售、交换、赠送电视剧必须持有制作许可证,否则,朝廷台和地方电视台不得接收和播出。

这一规定基本就把民营公司排斥在制作市场之外,根本没有空子可以钻。

国家之所以这么规定,这是因为当下的电视剧几乎没有娱乐和经济属性,它只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服务。

之前,南易介入到《红楼梦》,纯粹可以说是赞助然后换一个鸣谢单位,只不过鸡贼的南易让文昌服饰对演员个人也赞助了一把,漂亮的服饰以及有荤有素的丰富伙食,通过这些博取到演员们的好感,很巧妙的把服饰广告植入到拍摄花絮里面。

包括之后望北传媒介入到《西游记》的投资,其实就是花钱买了《西游记》的海外版权,既不参与创作,也不参与发行,对朝廷台而言,望北传媒仅仅是一个购买版权的客户。

更早之前,文昌服饰在电影里植入广告也是一样,同样对电影的创作和发行没有任何发言权,甚至都不能算是一个可以站在同一平台高度上对话的单位,最多算是一个会钻营,通过“腐蚀”电影厂相关人士牟取利益的坏群众。

南易一手炮制的《疯娘》,看似从剧本到拍摄都有望北传媒的身影在里面出没,可这部片子实际上属于京影厂,望北传媒出钱、出力,但是最终影片本身获得的利益却和望北传媒无关。

也就是排除掉广告效应不谈,望北传媒是既赔钱,吆喝也没赚回来。

严格意义上来说,望北传媒的“传媒”二字纯属于无稽之谈,它实际上就是靠着人脉在投机倒把的倒爷皮包公司,也可以把它归类到文昌服饰的供销科、亚清公司的供销科旗下,它的内核就是在给商品搞促销。

或者也可以把望北传媒归类到金融财务公司,毕竟它也参与了一部电影的投资,只不过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