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二十五章 供销站,辣椒(2/4)

内又放了些东西,比如绸缎布匹之类的,才出了宅院,又去忙公务了。

大半个金州,从上到下,都在紧张的忙碌。不管是对高层,还是底层的军民百姓,都在熟悉着工作。

新作物的种植,新的分配制,以及将要发到手中的军票,老百姓都是陌生的,但又都是兴奋和喜悦的,并充满了憧憬和希望的。

“俺要谷子、白菜、萝卜、茄子种子”

“俺要苘麻、萝卜、豆角、芝麻种子”

“俺要倭瓜、白菜、菠菜、花生种子”

村公所内,人声嘈杂,一个个百姓领到种子,兴高采烈地离去。

官家强制种植的土豆、黑麦、玉米已经基本完成,剩下的土地,以及自己垦荒的边边角角、院落地头、坡地洼地,便是自己作主,想种啥都行了。

至于苜蓿、豆子等相关养马的草料,则在军屯的田地中种植,与老百姓的关系不大。

从山东采购,还有林家帮着搜集,各种作物蔬菜的种子品类很齐全,但一家只限领四种。

第一年主要是安定保险,老百姓主要是盯着吃,基本上都选粮食蔬菜,还是比较熟悉,种下去有把握的。

苘麻适合东北种植,也能编绳织衣,但纤维不如苎麻,麻布的品质自然也差不了不少。但对要求不高的百姓来说,作夏衣来穿,还是不错的。

沈大龙兴冲冲地回到家里,马上就在院里忙活起来。地方不算大,但老百姓不舍得浪费土地,哪怕只有炕头大也都要利用上。

“这点小活儿不用你干。”妻子擦着手走出来,抢过沈大龙手中的小锄。

沈大龙嘿嘿笑着,把种子递给妻子,说道:“这是豆角和菠菜,在院子里种一些,吃起来方便。下午俺去地里,把倭瓜和萝卜种上。”

妻子笑着应承,熟练地刨坑播种。

沈大龙闲不住,迈着假腿,笃笃笃地走在院子里,拿了些树枝木头,把院子的篱笆墙全部弄好。

“在村公所,听说要给退役军人和家属更多的优待政策。”沈大龙一边干着活儿,一边和妻子说着话,“至少,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妻子说道:“那赶情是好。要是风调雨顺的话,秋收之后,咱们应该也不愁吃喝。”

退役军人和军属的田地是免赋税的,今年暂时定在每人五亩,明年可能还会增加,收多少全归自己。

按照土豆和黑麦的产量,沈大龙家有二十亩地的收成,确实足够一家人嚼裹了。

“要是真象别人说的那么高产量,那肯定是吃不了的吃。”沈大龙还有些疑虑,说得并不是那么确定。

妻子倒是更有信心,笑着说道:“是真的,俺听赵家嫂子讲了,在鹿岛收土豆的时候,她亲眼看到的,每亩收了三千多斤呢!”

“三千多斤?”沈大龙挠了挠头,感觉自家准备挖的窖子有点小了,得挖得挺大,才能装下那么多的土豆。

正在此时,有人喊着沈大龙的名字,从远处走了过来。

是新任的村长,村上就那么两三个识文断字的,他是水平最高的。

“村长,您找俺有事儿?”沈大龙赶忙迎上去,把村长往院里让,“进去喝碗水吧!”

村长摆了摆手,说道:“上面又推出了对伤残军人的优待政策,每个村马上就要设供销站,也就是卖些粮食和日用杂货,先紧着军属安置。你家杏子识字吗,会算账吗?”

军票发行要有一些配套的措施,最主要的便是能给老百姓提供花用的地方,每村设供销站便是其中之一。

粮食是最主要的商品,也是让老百姓适应军票。

不发粮,就是让老百姓用军票去买,看似多此一举,但从长远考虑,却是必须的,能在百姓心中树立起军票的信用。

以后呢,供销站的商品种类会逐渐增多,食盐、酱醋、糖茶、酒水等等,都将逐渐进入百姓的消费领域。

其实,赚钱并不是主要目的,在头一年的时间里,老百姓也没有多大的消费能力。

但一定要给军票的使用提供市场,不管是官方的供销站,还是民间的集市贸易,使军票被老百姓认可,并成为普遍接受的流通货币。

而所谓的信用货币,在得到认可和流通后,也就不需要太多的保证金。说白了,纸就是钱,这对东江镇日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每月给半斛米呢!”村长微笑着补充道:“也就是坐在那里卖卖货,还不是天天有事,挺清闲的。”

沈大龙望向妻子,发现妻子眼中透出热切,但又有些自卑地低下头。

无奈地苦笑了一声,沈大龙说道:“杏子会算账,可不认识几个字。村长,您的好意,俺心领了。”

村长点了点头,他也知道杏子不识字,只是尽到职责,通知到位罢了。

“官上还有通告,每个村子设夜校学堂,每天晚上讲半个时辰的课,男女老少都能去听,去学。”

村长说道:“这可是大好事,免费教书,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