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八章 皇太极胜利回师(2/3)

耳孰能详的词语。

如果明年有直捣建虏老巢,将其统治区砸得稀巴烂的机会,郭大靖便要调动全部的民兵,以及能推车运物的百姓。

建虏每次打仗,差不多都有家奴推车挑担地跟着,把劫掠所得运回来。

郭大靖也要学学这招儿,不仅要摧毁建虏统治区,还要让民兵和百姓来个大搬运。

谁运回来就归谁,谁捡到的就是谁的。不管是金银,还是其它物品,都慷慨地送给百姓,相信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积极性。

而民兵的作用还包括看押俘虏,运送粮草物资等等,郭大靖可以用一个新名词来概括,那就是“支前”。

在短时间内爆发战事,正好让郭大靖能对民兵进行一次锻炼,或者称为“支前”的预演。

张攀见郭大靖并不为粮食的耗费而在意,便知道他心里有底,便也不再多说。

大半年的时间,军队的变化是令人瞠目震惊的,张攀深有感触。如果说整个大明的军队中,东江镇的武器装备是第一强,他肯定毫不谦逊地接受。

快两年了,张攀记得清楚,郭大靖是何时从军,并立刻投身于援朝大战中的。

也正是在援朝作战中,郭大靖声名鹊起,使得东江镇有了可喜的改变,更获得了令人振奋的战绩。

一步步走来,一个个变化,张攀再回想两年前东江镇的情形,真的恍如在做梦一般。

古语有“以德服人”,那郭大靖就是以事实来让人不得不服。

军队越来越强,东江镇的情况越来越好,军民的生活也眼见地得到了改善,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也都是郭大靖的功绩。

“怀里还揣着兵书?”张攀突然瞟见郭大靖低头时露出了书页,不禁佩服地说道:“手不释卷,将军真是好学,值得末将学习。”

郭大靖呵呵一笑,伸手从怀里掏出书放在桌上,说道:“什么兵书,是郭某用来消遣的闲书。”

成书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被称为明代第一奇书。

《金瓶梅》中的众人在一片盛世繁华落幕后,死的死,走的走,像极了大明王朝,盛极而衰,积弊重重,走向了末路和灭亡。

郭大靖未必有这样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也就没说假话,就是闲时消遣来着。

谷鵾

张攀等人很明显不知道《金瓶梅》中有着那种不可描述的描写,在当时能读书就是很厉害的,也并未减少对郭大靖的钦佩。

“部队中的夜学,还是颇见成效的。”张攀笑着说道:“不说别的,入伍超过一个月的,都能写出自己的名字,还能认得常用的几十个字,这就很令人感到骄傲了。”

常用的几十个字,基本上都有关军事,比如表示方位的“东南西北”和“前后左右”。

积少成多,夜学能坚持个一两年,士兵退役回乡后,至少能符合在供销站工作的条件。

郭大靖也不要求太高的学问,能读懂官府的告示,他就完全满意了。

不光是军营中的夜学,还有村屯的夜校,也带着同样的期望。文化知识的提高,可能在短期内看不出太过有利的影响,但却是着眼将来发展的蓄力和准备。

所谓厚积薄发,学到了才是自己的,等用到的时候才会发现是那么有用。而在这方面,急功近利是要不得的。

不能说,我认识了上百个字,会写几十个,会简单的算术,就要看到眼前的好处和利益。

你得这么想,全大明有多少人,又有多少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又有多少人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筐筐?

郭大靖觉得这样才是正常的心态,要对自己的学习和长进,以及超过旁人而充满自豪和骄傲。

只不过,张攀等人也不是很明白郭大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是独创,从古至今,哪怕是太平盛世,政府也没有过这样的举措。

让老百姓识字,让丘八学文化,投入虽然不多,可这思维,绝对是令人琢磨不透的。

如果让郭大靖来回答,也很简单,他在改造,向着自己心目中熟悉的社会迈进。

……………

各人都有自己想象中的世界,小到一家一室的生活环境,大到一县一地,甚至是国家的模样。

郭大靖在奋力践行,崇祯在做着平辽的美梦,皇太极也完成了征伐察哈尔部的第一阶段的任务,率得胜之师返回沈阳。

从二月出兵,到九月,后金军攻击了西拉木伦河流域东侧的席尔噶、锡伯图、英、汤图四路,后又追击至大兴安岭南麓。

尽管皇太极没敢进一步深入察哈尔境内,给虎墩兔以致命的打击,但虎墩兔失去了察哈尔故地,喀喇沁部、鄂尔多斯、阿巴亥等部都臣服于后金。

对于察哈尔部来说,没有了故地,只能在宣大外与右翼蒙古诸部争夺牧场,以求立足。

对于大明来说,喀喇沁等蒙古诸部臣服后金,使得后金已经有了借道绕开关宁防线的可能,脆弱的北边防线面临着巨大危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