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七章 工厂新模式(2/3)



大量招募工匠倒是个办法,可随着土地的大量供应,很多百姓可是宁肯种地,也不愿意进厂做工。

在兵工厂做工的薪酬,也不算低,在郭大靖看来,旱涝保收,比种地强多了。可老百姓的传统思维,却不是这样。

如果不是东江镇还保留着军户制,对军民的人身束缚也存在,估计有很多工匠会离开,阖家带口地去经营百八十亩田地。

“生产进度令人满意,可见诸位的工作态度都是认真的。”郭大靖环视一圈,微笑着说道:“郭某已经请示过毛帅,对于兵工厂的工匠们,也给予优惠政策的照顾。”

你不是想种地吗,本人不行,家属可以呀!因为你在兵工厂工作,家人才能享受到优惠,比如土地赋税方面的。

比军属差一些,比普通老百姓强一点,些许的优惠,也能让人觉得很划算。关键是土地到手,工匠们的心里也托底。

主要还是当时没有什么退休金一说,别说老百姓,就是官员,罢官或致仕后也是啥也没有。

但官员可以在职时拼命捞,家里的田地又是不缴赋税的,没有退休金,依然能活得很滋润。

田地,对于百姓来说,就是依靠,就是糊口的工作。有了它,才能够安心,不管现在从事什么职业,回家种地就是最后的保障。

“大连周边的田地,都将逐步空出来,分配给兵工厂的匠人们。”郭大靖对于工匠们的反应很满意,继续讲解道:“保证有足够的数量。”

土地在增加,百姓们也在迁徙,重新安家。

原来只有南金州,后来收复了北金州,现在则又多了复州和盖州;原来每个百姓平均能得十亩地,现在十亩也不止;等到光复整个辽东………

总之,在当时以种地为主要职业的情况下,居住人口与田地的数量,应该呈现出相对的平衡。

这已经很贴心,考虑得很周到了。工匠们工作的兵工厂,离自家的房屋和田地比较近,放假时可享短暂的欢聚,更可以看到自家田地的收获。

“郭大人如此善待俺们,俺们还能怎样,安心地努力工作,保质保量地完成生产任务,便是力所能及的感谢和报答了。”

鲁世英躬身一礼,紫红色的脸膛上,现出激动之色,代表着同样露出喜色的工匠们表示了感谢。

郭大靖平和地摆了摆手,说道:“不必感谢我什么。在东江镇,凡是为平辽灭虏作出贡献的军民,皆会得到应得的报偿。数年的艰难困苦,走到今天,生活会越来越好,郭某代表侯爷向大家保证,不会亏待共过患难的每一个人。”

“谢过侯爷,谢过郭帅。”

“有侯爷和郭帅在,生活肯定越来越好。”

“平辽灭虏,也就几年的事儿。那时候,整个辽东都是咱们东江镇的,想种多少田地,想在哪种,随便挑。”

工匠们七嘴八舌,有的振奋,有的喜悦,有的激动,不一而足。

前途无疑是光明的,生擒皇太极,不仅是一扫朝廷的颓势,重振京畿百姓的民心,东江镇军民的信心也是空前高涨。

东江镇的政策也是周到细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百姓的生活,工匠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仗打完了,不在兵工厂干了,种地是最稳当的生计,凭着手艺,找个村镇开个铺子,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用为日后的生活发愁,也就没有后顾之忧,自然会焕发出激情和动力。与大明实行匠户制的兵器司或工坊,工作效率和速度,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论。

郭大靖微笑着看着这一切,精神面貌的变化,从侧面就说明了生活的状况,以及治理水平的高下。

就象今年,预购鸡羊的百姓就大量增加,就等着从山东和直隶买回来。甚至还有买小猪崽的个别百姓。

这说明什么,说明百姓手里的粮食已有富裕,在吃饱肚子以后,向着更高水准的生活而努力。

偶尔能吃上鸡蛋鸭蛋,不时能吃上鱼,过年过节能吃上肉,这已经不是温饱,而是小康阶段了。

泱泱大明,天朝上国,如果不能使老百姓安乐富足,什么万国来朝,只不过是表面的虚荣罢了。

生产制造的计划作了一定的修改,郭大靖也结束了兵工厂的视察指导,带着几个亲兵,在一个工匠的引领下,前往数里外的村镇。

………………

太阳正在当空,虽然洒下光芒,但却并没有多少暖意。

赵青山拉着架子车,嘎吱嘎吱地走过街道,已经能看到自家的院落,以及从烟囱里冒出了袅袅青烟。

到家就能吃上热乎的饭菜,有笑脸迎着,不再是那么冷清孤寂,赵青山的心中浮起暖意,不由自主地加快了步伐。

女人是从建奴统治区逃出来的,带着个半大小子,腿却跌坏了,只能是瘸拐着走路。

兵工厂缺少做饭打扫的杂役,这个粗手大脚的女人便被安置在这里。干起活儿来不惜力,勤快得人人都称赞。

赵青山起初也没觉得怎样,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