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四章 联动进攻的设想(2/3)

笑地问道:“袁崇焕已经翻不了身,你又何必再去砸块石头?”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说道:“那些和袁崇焕有过勾结的,末将也不希望他们还在朝堂。否则,还可能给东江镇添麻烦。”

“即便只是支持过他的,也是蠢货一个,只会使国事更加艰难,形势更加恶劣。更何况,朝廷对建虏的战略,也应有所改变。新人换旧人,不好说能有多大起色,可也坏不到哪去。”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关宁锦防线确实既耗费粮饷,又无大用。朝廷将关外防线收缩至宁远,是对东江军有利的转变。”

听了郭大靖的回答,毛文龙更是绝口不再提他心中的疑惑,反倒岔开话题,询问起袭击建州卫的作战。

郭大靖也是设想,计划还未制定出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可能还会有大的变动。但准备工作现在就可以进行,比如在皮岛储存粮草弹药。

顺便,郭大靖也把袭击广宁地区的蒙古诸部的想法说了出来。

“这两个行动可以单独进行,也可形成联动。袭击蒙古人只需要一个飞骑营,再加两千枪骑,便足以获胜。”

郭大靖指点着地图解说道:“我军主力则向北佯动,在海州河造船建桥,牵制建虏。如此三管齐下,更有胜算。”

袭攻建州卫的兵力是一个步兵协,一个飞骑营,以及特战营一部,或者再增加两个步兵营,能够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

除去攻打蒙古诸部的人马,东江军还有三个协的兵力,足以在海州河南岸形成声势,牵制辽沈地区的建虏主力。

一个佯动,两个实攻,形成了整个的作战计划,郭大靖的讲述,已经比刚刚的设想更加详细。

毛文龙不时点头,也不时提出问题。他看出郭大靖的计划还不成熟,借机帮他完善起来。

“借助了水师的优势,海州河对建虏来说,也是难以逾越的屏障。如此一来,我军已立于不败之地。”

毛文龙伸手点了点地图上的一个位置,说道:“水师应该是在这里建立了新的据点吧?”

那里是后世的营口市,正处在辽河入海口,与盖州卫城形成犄角之势。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那里叫梁房口,,末将调了一个步兵营,把原来的梁房口堡修缮加固,从而控制住辽河口。水师也可以在港口停靠,并溯流深入三岔河,勘测航道。”

毛文龙眨巴着眼睛,微抿起嘴角,似笑非笑地说道:“天启几年的事情,本帅有些记不清了。那时有朝臣提出建议,造巨舰百余艘,横断辽河”

郭大靖笑了起来,说道:“连辽东的气候特点都不知道,还敢妄议?”

春夏秋还好说,建虏只能望船兴叹。可辽东有数月的冰冻期,那些巨舰是冻在河冰里,还是跑到海上等待雪化冰融?

毛文龙对这些可笑又无知的文官也不想多作评议,朝堂上现在就有很多,拍屁股就能想出个办法,却屁用不顶。

摇了摇头,毛文龙抛开这个笑谈,开口问道:“攻打蒙古诸部,你打算派骑兵从这里登陆?”

郭大靖的手指沿地图向西,在后世的盘锦位置上停了下来,说道:“末将以为这里更近,更快捷。当然,这要派水师前去勘测,是否有停靠的港口。”

盘锦港就算未经建设,停靠当时的吨位不算大的船只,也是没有问题。郭大靖这么说,这么做,也是为了稳妥起见。

“先袭攻建州卫,再攻打蒙古诸部,两次作战间隔半个多月,应该效果更好。”毛文龙提出了最后的建议,这样最能调动建虏,保证作战的成功。

广宁地区的蒙古诸部离建虏的核心统治区不算远,郭大靖全部出动骑兵,也是为此考虑,能够快打快撤,不给建虏增援的机会。

先袭攻建州卫,等于是把建虏的一部分援兵调走,再有大军压在海州,牵制作用更加明显,建虏已经再难抽出足够的力量去增援蒙古诸部。

“联动却又不是同时发动,令建虏左右支拙,大帅此计高明。”郭大靖给毛文龙续上茶水,嘴里随便地恭维着。

毛文龙摆了摆手,目光还盯在地图上,缓缓说道:“万岁下了旨意,鼓励百姓移民辽东,诸般优惠政策全照东江镇制定的。同时,西北灾区的饥民,由沿途官府支应吃住,也向辽东移民安置。”

郭大靖愣了一下,立时知道这是刚得到的消息,自己还没来得及收到。

想了想,郭大靖笑了起来,说道:“万岁精明。一道圣旨就把东江镇的惠民安民,变成了朝廷的。”

这本来就是基本操作,毛文龙和郭大靖也并没有太大的意外。

东江镇推出的招民政策,在大的方向上,并不能和朝廷相悖。说白了,也是要朝廷批准才能实施的。

所以,以朝廷的名义在东江镇施行,也很正常。这是朝廷的恤民之举,尽管出粮出钱安置百姓的是东江镇。

毛文龙显然没有揶揄皇帝争名的意思,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辽东也是大明疆土地,他也是皇帝的臣子。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