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七章 战略形势(2/3)

渐淘汰。除了射速,这种野战炮在威力和性能上,都要超过佛朗机。”

野战炮既能打实心炮弹,也能打霰…弹,在射程和威力上都令人满意。尽管装填和发射比较繁琐,但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潮流所向。

至于红夷大炮,实在是太笨重了。除了能在从容攻城时运上去轰击城墙,或者是守城,野战很难用到。

所以,郭大靖正在不断地给水师增加红夷大炮,提升着水师的实力。水陆并进,攻打辽沈,已经是确定下来的战略反攻。

李维鸾很是喜欢新造的野战炮,连炮架带车轮,往那一摆,就透着股威武之气。试射的结果也令人满意,一炮就把楯车摧毁。

“旅顺堡保卫战过后,我右协算是出了名了。”

李维鸾好象有些烦恼,苦笑着连连摇头,说道:“都以为右协最擅长的是防守,守南关、守黑山、守盖州。其实,右协的战力,并不在其他各协之下。”

郭大靖看了李维鸾一眼,差不多明白他的抱怨。

连番出战,不管是镇江之役,还是跨海远征,李维鸾的右协都是守家的任务。虽然报功的时候也没落下,可到底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有这样心理的不仅是李维鸾一人,还有毛承禄、孔有德,在遵化大捷之后,都是愈发的强烈。

其实,这已经是郭大靖能做到的极限。刘兴治的左协是他本部的人马,用起来最放心,最得力。混编协则是其他各协抽调,有了战功,算是大家的。

对于李维鸾的小抱怨,郭大靖呵呵一笑,说道:“擅长防守,右协自然是不遑多让。要说出征作战,各协的战力,本帅也都相信。至于如何分派,也要看当时的情况。”

说着,他伸手拍了拍李维鸾的胳臂,笑着说道:“平辽灭虏要打好几年呢,还愁没有机会?稳下心来,练好兵,是金子,早晚会发光的。”

既然答应了毛文龙,袭攻建州卫要派毛承禄的前协,为了稳妥起见,再加上李维鸾的右协也就是是了。

尽管不是本部的人马,郭大靖指挥起来有些不太托底。

但他还是相信李维鸾和毛承禄,既然有建功立业的迫切之心,自然不会在训练上懈怠。差不多还有五六个月的时间,足够了。

郭大靖这般考虑,却没答应李维鸾什么。乱许愿,乱承诺,不是郭大靖的作风。谁知道情况会不会有大的变化呢?

在众将的陪伴下,郭大靖边走边说着最近的军情,“建虏重占了海州卫城,形成与我军隔河对峙的态势。依我看来,建虏未必有发动的意图,季节不对,粮草物资也难支撑……”

皇太极为了绕道入关,实施了大踏步的收缩战略。一来是确保核心统治区辽沈的绝对安全;另一方面,也是兵力不足、占领区太大的无奈举措。

多尔衮继任汗王后,忙完春耕,便进行了重新布署。

在辽南,重占海州卫城;在辽东,兵出连山关,把前哨推进至凤城西面的青远堡;又在孤山堡、叆阳堡增兵,对宽甸形成压力。

对于建虏的行动,郭大靖命各部加强戒备,特别是镇江地区的特战营,和移防皮岛的孔有德的后协。

但在研究分析建虏的实际情况后,郭大靖并不认为建虏要发动进攻,他认为这不过是建虏在扩大缓冲地带。

首先,夏季将至,气候转热,以及纵横的河流,对建虏的行动有很大的不利影响;

其次,就是大饥荒的影响。建虏没有足够的粮草物资,支撑他们发动大规模的征战。

“或许,这也只是多尔衮继位汗王之后,所进行的一场心理战,以示他与皇太极的不同。要说是不是高明,现在还言之过早。”

郭大靖微抿嘴角,露出冷笑,说道:“可以算出来,建虏看似四处增兵,加起来却不超过万人。”

建虏经过数年的消耗,以及遵化惨败,兵力已经捉襟见肘。但在东江军的压力下,多尔衮又重新征调,依然保持了五万左右的人马。

皇太极绕道入关时,满人已经是三丁一披甲。虽然没有汉八旗,但当时对没有编入旗的汉人是实行二十丁抽一兵役。

按照农耕时代的生产力,一个士兵由多少老百姓来养活,并无定数。但兵民比例越高,老百姓负担越大;兵民比例越低,负担则越小。

以三国时期为例,兵民比例在1/15到1/30之间,这就已经比西汉东汉高很多,导致老百姓的生活极为困苦。

隋朝时兵民比例1/20,既二十个百姓养活一个士兵。由于兵民比例过高,百姓负担沉重,隋朝直接爆发了农民起义。

唐朝时期,初唐的兵民比例大约在1/25;盛唐之后,人口增加,兵民比例在1/75,既一个士兵大约得七十五个老百姓养活。

到了宋朝,人口接近一亿,军队人数一百万人。一个士兵由一百个老百姓养活。

明朝时期,兵民比例大约在1/100,一百个老百姓养活一个脱产士兵。

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后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