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四章 蒙古八旗新建(2/3)

,导致东江军在作战中被严重影响。

“敬酒不吃吃罚酒。”毛文龙把祖大寿的回信扔到桌桉,沉着脸说道:“这帮王八蛋,不见棺材不落泪呀!”

郭大靖倒是不出意外,冷笑了一声,说道:“既是如此,那就由末将走一遭,让他们有个重新的认识。”

不是东江镇要求着辽镇来助一臂之力,而是辽镇需要东江镇的包容,才能不被裁撤,甚至是被消灭。

这个最简单而明显的事实都看不清,只能说辽镇将领不识时务,或者说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大概,这也是人的正常心理。不到绝路,总还存着侥幸心理。能拖就拖,能耗就耗。

但形势变化莫测,又有多少时间和机会,等着他们。现在不觉悟,若是东江镇独力平辽,辽镇又是什么下场,不言而喻。

“你不必辛苦这一遭吧?”毛文龙对于郭大靖的主动请缨,并不是很赞成,觉得太过高看辽镇了。

只要派张焘率水师出动,觉华水师能有什么抵抗之力?迫降觉华水师,再占据觉华岛,也不费多大的力气。

郭大靖笑了笑,缓缓说道:“拿下觉华水师,再迫辽镇分兵,索性一次解决了。如果他们还看不清形势,便上奏朝廷,将一部分辽镇饷粮拔到辽南。”

想要饷,想要粮食,那就上东江镇来拿吧!先来一万人马的,开春再来一万,如此逐步削减,钝刀子割肉,一步步把辽镇合并到东江镇。

显然,国家利益、民族大义已经无法说动辽镇,毛文龙的书信便是明证。那郭大靖就来硬的,进行武力威慑。

转道粮饷,这是跟袁崇焕学的。直接由东江镇来控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拔付,等于是卡住了辽镇的脖子。

不用来来回回地请示朝廷,东江镇要把大权拿过来,和辽镇直面对话,直接较量。

拿下觉华岛,少量驻守水师,监视辽镇的动向,则是第一步。有郭大靖这样级别的将领,和辽镇讨价还价,才是对等的。

“也好。”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那你就辛苦一趟,希望辽镇不要执迷不悟。”

“末将遵命。”郭大靖躬身领令。

对于建虏,郭大靖越来越失去耐心。当然,东江镇的发展壮大,也给了他越来越充足的信心。

不管是军队的数量,还是武器弹药的生产速度,都在加速推进着平辽灭虏的大决战。

如果能顺利地吞并辽镇,有大半年的整合训练,在明年秋冬季,大反攻便能够展开。

而对心中没有民族大义,只顾私心自用的辽镇,郭大靖更是越来越厌恶。

“虎墩兔不敢与建奴正面交锋,又向西窜逃了。”毛文龙甚是鄙视,连连摇头,说道:“借此胜利,多尔衮要组建蒙古八旗,从归附的蒙古诸部中抽调人马,直接听命于他。”

这算是个坏消息,但郭大靖和毛文龙也无可奈何,实在是鞭长莫及。

在以前,蒙古诸部虽然归附后金,但却没有直接与大明为敌。虽然暗地里也派人马助战,表面上却没与大明撕破脸。

而且,蒙古诸部在后金与大明的战争中,还有一定的自由,并不需要完全听命于建虏。

现在,多尔衮打破了这个规矩,要蒙古诸部出人出马,指挥权却要完全握在手中。

在目前的形势下,多尔衮也是被逼无奈,只能用蒙古诸部的人马,来弥补后金兵力不足的困难。

尽管多尔衮使蒙八旗建立的时间比历史上提前了,也确实有些作用,但郭大靖并不看好首鼠两端的蒙古诸部。

关键是形势已经完全不同了,建虏的颓势很明显,面对东江镇的咄咄逼人,只能苦苦支撑。

况且,建虏除了实力上的威压,已经没有了多少拉拢蒙古诸部的物资。他们自己都处于被封锁的状态,各种物资都很贵乏呢!

而蒙古诸部之所以归附建虏,很大原因是由于虎墩兔的逼迫。同时,跟在建虏后面,还能在建虏与大明的作战中,获取到不少的物质利益。

虎墩兔再次西窜,压力减轻;建虏也很难再从发动的战事中,缴获到各种物资,蒙古诸部又怎么能死心塌地?

说白了,建虏和蒙古诸部就是个强盗的集合。有利则心合对外,无利则面合心不合。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郭大靖对蒙古人的战斗力甚是鄙视。连建虏都不是对手,何况是建虏的手下败将。

“蒙古八旗虽然建立,但战力堪忧,心思也未必和建虏一致。”郭大靖宽慰着毛文龙,说道:“顶多两万人马,我军一万就能抵挡。在整体实力上,还是要胜过敌人。”

“何况,辽镇如果能够吞并,蒙古八旗就更不足为虑。蒙古诸部是墙头草,只要我军胜势已定,他们在背后捅建虏一刀,也不足为奇。”

“借着建虏要蒙古诸部出兵,我们可以把谍子渗透进去,对于情报工作,也极为有利。”

毛文龙看着郭大靖,猜测着说道:“你要利用广宁地区的蒙古诸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