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二章 无题(2/3)

官员相比。可在实务上,却也不是那些只读圣贤书,满腹八股文的书生可比。

所以,虽然在政务的运行中,还有很多要完善的地方,可对于百废待兴的新光复之地,简单就意味着不扰民,意味着工作效率的提高。

“陈副帅那边,也制定出了完善的措施,还希望郭帅能多提建议,尽快落实施行。”

陈有善笑着说道:“平辽已经近在眼前,时间很紧哪!”

“近在眼前有些夸张了。”郭大靖呵呵笑着摇头,说道:“某军务缠身,哪有精力插手政务。请给陈副帅带话,请他多多费心。若是有所担心,便先试点,再推广。”

郭大靖不想插手政务,尽管政务系统和运行基本上是他的设计。

其实,就算按照大明的旧官制也无所谓,只要用人系统不变,政策不变,就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辽东需要经营,最有利的地方就是百废待兴,如同一张白纸。既没有官绅,也没有地主豪强,老百姓就是在旧有的统治下,最差也能活下去。

这就象大明的建国之初,不管是军户,还是自耕农,在生活上都比以前更好。

只不过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渐出现了种种弊端,不断累积,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

大刀阔斧的改革,郭大靖认为还没到时候,犯不着与朝廷生出尖锐的矛盾,有太大的冲突。

主要是他的羽翼还没丰满,时机也还不成熟。平辽之后,还需要时间来发展壮大,还需要培植势力。

陈有善以为郭大靖是谦虚,也是为了表现对陈继盛的尊重。

毕竟,陈继盛的资格是仅次于毛文龙的,虽然因为性格的原因,在东江镇的名望,已经屈居于郭大靖之下。

“也好。”陈有善也不勉强,说道:“郭帅要把精力放在军事上,平辽才是压倒一切的大事。”

郭大靖也确实是这么想的,不管能不能顺利吞并辽镇,平辽灭虏都要加快速度。

拖延就是变数,谁知道朝廷和崇祯又会出现什么变故。甚至于,连毛文龙也是变数,谁知道心理会不会改变。

蝴蝶效应已经产生,郭大靖也不敢把历史作为依据。

既然已经把形势导向了最有利的局面,只能是趁热打铁,把最棘手的建虏彻底解决掉才能安心。

现在的主要工作就是合并辽镇,这是能加快平辽进程的最好办法。尽管郭大靖也有失败的心理准备,但不全力以赴,又怎么能甘心。

接下来,郭大靖把盖州的军屯资料进行了交接。明年的军屯田地,将选择在海城河以南,三岔河周边,以及秀岩以南的地区。

这里河流纵横,灌既方便,却不便于骑兵行动。只要守住几处要道险关,建虏就很难袭扰。

而明年继续向北推进战线,已经基本确定。盖州也就差不多成了后方,可以给安置的百姓比较安全的生产环境。

尽管平辽已经是两三年的计划,但郭大靖向前迈进的步伐依然稳健,以尽量做到万无一失为重要原则。

送走了陈有善,郭大靖回到屋内,又继续拟定训练计划,针对调动而来的辽镇人马。

第一批一万人的话,郭大靖准备先不完全打散,先是全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比如火枪射击、挖掘工事等等。

第二批的人马奉调而来后,却要将这两批全部打散,分配到五个步兵协里,待训练融合完毕后,再从各协抽调两千,组建第六协。

这样一来,辽镇就完全而彻底地融入了东江镇,第六协可由原辽镇的将领统率,但第六协的士兵却已经完全抹去了辽镇痕迹。

至于辽镇的将领,先以观摩学习的名义,分派到各协。过得数月后,不管是东江军的,还是原来辽镇的,中下级军官再进行一次打乱重安排。

尽管这样做要花费的时间比较长,却是最为彻底的办法。

否则,既要提防山头主义,又不敢放心使用辽镇人马,还不如放弃,全凭自己的力量完成平辽。

使用的武器装备不同,战术打法不同,最重要的还是作战意志和心理素质的差异,也只能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才能最快地加以改变。

“这帮家伙,不用可惜,想用又不放心,真是令人头痛,真特么的麻烦。”郭大靖轻抚额头,发出了无奈的感慨。

辽镇的普通士兵还不算太麻烦,待遇比以前好,再经过训练,以及袍泽的带动和熏陶,和招募新兵差不多的效果。

军官却是最不好处置的,特别是第一批,肯定不会想到会被打散编制,还要重新历练学习。

“兴许应该借毛帅的尚方宝剑用一用。”郭大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

圣旨到达宁远时,在将领中并没有引起太大的震动。

原因很简单,觉华水师被控制,被吞并,已经打了预防针。拜见郭大靖之后,辽镇将领们也都有了心理准备。

该来的终归要来,等到靴子落地,反倒不用再胡乱猜疑。是接受,还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