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六章 对崇祯的担心(2/3)

打散和东江镇合编后,再有数月的磨合,也就烙上了东江的印记,辽镇只是记忆。

至于辽镇的将领,官阶可能不会改变,但却是以副手为主。在战术打法和执行命令上,只是从属地位,不会影响东江镇的战术打法。

但要表现突出,郭大靖也不吝于给他们上升的空间。只不过,平辽在即,也确实没有太多的机会来证明能力了。

“要把三万辽镇都并过来嘛?”刘兴祚继续问道:“如果顺利的话,明年秋天就具备总攻的实力了。”

郭大靖沉吟了一下,说道:“不能有这样的奢望,也没那么多的时间和耐心。一两个月后,再调一万人马,剩下的自生自灭吧!”

祖大寿如果识相,就主动提出全部人马移镇,痛快地加入东江镇。这样的话,既洗脱朝廷可能的降罪责罚,郭大靖也会给予他一样的优待。

对于宁远,郭大靖只要派出三五千兵力驻守,继续为关门提供屏障,就能万无一失。

可如果祖大寿执迷不悟,继续敷衍,或是象这次进行拖延,郭大靖也就到此为止,全力整合这两万辽镇人马。

因为,在郭大靖的计划中,有这两万人马的增加,再有半年多的训练整合,明年秋季进行总攻的时机也成熟了。

要知道,东江军的扩充一直在进行,是随着移民涌入的数量来招募士兵的。

而将近十万的兵力,再有数量众多的火炮,绝对能够算得上是碾压的军事优势了。

刘兴祚听出了郭大靖言语中的几分厌恶和寒意,也能明白郭大靖的思维,预判他的行动。

如果辽东平定,东江军挟大胜之威,断掉宁远的粮饷,祖大寿所率领的人马除了投降,哪还有反抗之力?

主动并入东江镇,和绝路投靠,那可是天上地下的两种待遇。谁让你在平辽大战中寸功未立,还期望有什么样的优待?

“祖家是辽东大族,恐怕这也害了祖大寿。”刘兴祚虽有感慨,却不同情,澹澹地说道:“总是太过考虑家族的利益,变得鼠目寸光,看不到大局。”

郭大靖笑了笑,对此不作评价,根本瞧不起祖大寿这样的家伙。

“对了,让飞骑携带火枪,既能步战,又能纵横冲杀,我觉得没什么问题。”

刘兴祚想起一事,便岔开了话题,“左右不过是十几斤的枪枝弹药,对战马的影响不大。”

东江军现在有两种骑兵,飞骑和枪骑。飞骑的训练和挑选更加严格,枪骑则是能骑马的火枪兵,差不多全军都能够达到标准。

为了在作战中兼顾骑兵冲杀和火枪打击,往往是飞骑和枪骑共同行动,互相配合。

如果让飞骑携带火枪,则少了麻烦,自身就能够独立作战。

从技能上看,火枪的装填射击是东江军将士必须掌握的技能,飞骑也不例外。在理论是,这样的改变应该是可行的。

要做出这样的改变,是因为郭大靖考虑到飞骑在追击作战中,很可能会遇到敌人的据地防守。

用骑兵去冲击敌人坚守的阵地,显然是不明智的。所以才有了枪骑兵的配合行动,如果飞骑能够独力完成,岂不是更好?

“都是从步兵中挑选出来的,结阵射击的战术打法,不用训练太久,就是熟练下而已。”刘兴祚继续说道:“当然,如果有枪骑兵配合,就更好了。”

飞骑要比枪骑训练的周期长,人员的骑术也要求严格,刘兴祚自然是不希望在下马步战时过多损耗。

郭大靖点了点头,说道:“枪骑兵肯定也要扩充,也会尽量与飞骑混编,进行配合作战。”

在马匹上的挑选上可以放松,这就意味着枪骑兵可以随时随地迅速地扩充,只要有足够的战马。

刘兴祚这回心满意足了,但还有些好奇地问道:“提出三年平辽,争取到了朝廷支持。你觉得朝廷会不会再变卦,连三年也觉得慢了?”

郭大靖无奈地苦笑了一下,说道:“确实有这种可能,所以我才要尽力提前完成,免得出现变数。”

有这样的顾虑并不为过,前一个要五年平辽的家伙已经人头落地,皇帝只给了他一年多的时间。

当然,凭袁崇焕的那点能耐,依靠辽镇,别说五年,十年也平不了。

但从这件事也能够看出皇帝的脾气禀性,现在答应得好好的,谁知道什么时候脑子又进水了,瞎整胡搞呢!

其实,郭大靖应该是最了解崇祯的,就是那种着急想做事、可又没能力、最后还会搞砸的那种人。

所以,郭大靖才向朝廷提出各种需求,趁着崇祯还没抽疯,尽量地积攒出平辽的物资。

“如果是明年秋季发动大反攻,后年能够平辽,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刘兴祚估算着时间,笑道:“应该问题不大,朝廷也会满意。”

“希望如此吧!”郭大靖也只能希望崇祯能够有长性一些,别在这一两年的关键时间里出什么妖蛾子。

刘兴祚虽然有些顾虑,可看郭大靖的样子,好象比他还没信心。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