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四百五十八章 安定辽镇人心(2/3)

,别那么多担惊受怕的。”

妻子眨巴着眼睛,也不与丈夫顶嘴,似乎是也觉得有道理。

看着小女儿瞪着大眼睛瞅自己,刘海山咧嘴笑了笑,说道:“多带点钱也好,给你和丫头买布做件新衣。”

小丫头咧开小嘴,咯咯笑了起来。

总的来说,对于东江镇的安置,刘海山等辽镇官兵还是满意的。重要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生活,更让人期待的是将来的美好前景。

而且,也不是所有的官兵全部接收,裁汰老弱也是必然。

哪怕是这些老弱,东江镇也没嫌弃,给了他们尽量好的安排,成为普通百姓,也不用太担心饥寒之苦。

刘海山吃过早饭,便带上斧子和绳索,出门来到村公所,如愿借到了板车。

“后天来领武器,大后天开始半天的训练,一直到你们的假期结束。”住在村公所的小军官走出来,脸色严肃地通知刘海山。

虽然是军官,但看年纪却有三十,很成熟的样子。肤色古铜,能看出沧桑,左颊有一道小疤,不显得凶恶,却透出一种凛人的气息。

“小的知道啦!”刘海山赶忙陪起笑脸,说道:“其他相熟的战友,小的也都帮着知会。”

小军官点了点头,语气稍微缓和了一些,说道:“告诉他们,训练期间有补贴,每家三十斤麦子、一袋盐。”

“谢谢长官,小的记下了,肯定通知到。”刘海山脸上露出喜色,点头哈腰地答应着。

小军官摆了摆手,转身向村里走去,不紧不紧的脚步,象是在随意地蹓跶。

说是军官,其实都是东江镇的老兵,要当官儿的话,要等到这批辽镇官兵训练好,部队扩充完结。

时间不等人,安家的假期定下半个月,却有十天是要进行训练的。除了熟悉火枪的装填射击,还有就是军规军法的学习和掌握。

为了照顾这些辽镇士兵,军事训练是半天,晚上还有半个时辰的学习。也就是说,还是有时间帮家里干些活儿的。

三十斤麦子啊,过年能吃上饺子啦!刘海山感激东江镇考虑得周全,想到家人的欢乐,他的脚步更加轻快。

安置移民已经是长期的工作,官府的管理人员已经非常熟练,安置辽镇官兵也不会出现什么差错,这是令郭大靖放心的。

辽镇军官的家卷稍微麻烦一点,主要安置在复州,待遇和条件自然也要好很多。

郭大靖对他们的接待并没有亲历亲为,而是安排了军官先带他们下部队,熟悉下东江军的武器装备和相应的战术打法。

随着一场大雪的铺天盖地,辽东的寒冬又拉开了帷幕。但各部的训练,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倒是提供了更真实的训练环境。

“除了天津和秦皇岛,马匹牲畜的运输,都要受到影响了。”郭大靖陪着毛文龙走在雪地中,嘎吱嘎吱作响,入眼更是一片白茫茫。

冬季沿海结冰,是辽东海运难以避免的困难。除了旅顺和大连,再没有哪个港口能够使用,包括盘锦和锦州等地。

毛文龙身披毛皮大氅,轻轻捋着胡须,说道:“不光是马匹牲畜,觉华岛的驻军也要撤回,继续接收辽镇人马,也要向后拖延了吧?”

郭大靖甩了甩手臂上的飞雪,说道:“虽然天寒地冻,但抓紧时间再接收一批,还是能够做到的。可考虑到安置的难度,末将觉得还是延后更加合适。”

停顿了一下,他又补充道:“在春耕前接收完毕,也就可以了。至于宁远,就留着祖大寿自家住,自己族人守吧!”

毛文龙看了郭大靖一眼,嘿然笑道:“怎么,对祖大寿失去了耐心?”

郭大靖苦笑了一声,说道:“真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他们身上,就是招募新兵,也比改造辽镇更省心省力。”

毛文龙点了点头,说道:“既然如此,那就按你的意思办吧!”

凝目远方,毛文龙沉声说道:“温体仁成为首辅,朝局会不会有变化,现在还不好说。只是听说,他澹泊名利,还不结党营私,才得到了皇上的信任。”

郭大靖翻了下眼睛,这个温体仁倒是个好演员,不仅骗过外人,连崇祯也看走了眼。

当然,就崇祯那眼光,不辨忠奸,不识好赖,也不奇怪。

“朝局即便有变化,对平辽也不会有大的影响。”郭大靖沉吟着说道:“顶多向后拖上一两年罢了。”

就是出现最坏的情况,朝廷也不过是封锁压制,这对东江镇来说,已经不是难以解决的困难。

仅凭东江镇目前的人口数量,再招募扩充也是能够完成的。只不过,会有些副作用,是郭大靖所尽量避免的。

在二战的时候,德国总人口也就七八千万,却愣是爆出了上千万的兵力。如果算上阵亡和退役的,一共动员了一千七百多万人。

也就是说,按照东江镇目前的人口,将部队扩充至十万,是能够做到的。

在郭大靖记忆的资料中,温体仁的成功秘诀有两个: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