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零二章 形势愈好,加三公(2/3)

粮食数量来看,足够拖到建虏崩溃。但郭大靖也不敢掉以轻心,灾民的涌入就是一个不太确定的因素。

“看来,还是需要朝廷的支援,也不用太多,不知道朝廷是否能痛快地供给。”郭大靖计算着大概,觉得有缺口,也不会很大,至少不会出现饿死人的现象。

显然,建虏的情况会更糟糕。去年的建州战役,可是摧毁了很多田地,也抢了不少粮草。

如果是这样的话,建虏想召蒙古诸部的人马助战,恐怕连粮草都供应不上吧?

郭大靖沉思良久,又提笔写了书信,是给辽东兵团的。

辽南兵团很快就会跨过海城河,占领海州卫城,并构筑防御体系,积草屯粮、储存弹药物资,并向北推进至鞍山驿。

辽东兵团也要展开行动,以宽甸为基地,向西北渗透。目标是叆阳堡、孤山堡、碱厂堡、一堵墙堡等等,威胁本溪和鸦鹘关,形成抄袭辽沉后路的态势。

要真正切断辽沉建虏的退路,只靠辽东兵团的实力,显然是很困难的。但这并不妨碍切断建虏退回建州的后路,使其只能向北败退。

而全线的进逼压迫,将使建虏有限的兵力无法动弹,被牢牢地困守在几处防御要点。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使建虏丧失机动兵力。一旦某个防御要点被攻破,便可能全局崩溃,没有转圜的余地。

战略主动权已经牢牢控制在东江军的手中,建虏连遭惨败后,终于是在败亡之路上越走越远,难以回头了。

“大帅。”亲兵又急匆匆走进,禀报道:“祖大寿等一行人,将于今天傍晚赶到盖州城。”

郭大靖挑了下眉毛,诧异道:“这么快?”

随即,他又笑了笑,说道:“快就快吧,反正也算是准备好了。”

说完,他让亲兵去召几位军官过来,准备一下晚上欢迎祖大寿等人的事情。

一场欢迎的便宴而已,主客之势已分,郭大靖表示出热情,也就够了。至于祖大寿等人的前途是否光明,还是要靠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

………………

京城,皇宫。

乾清宫的偏殿内,摆放着辽东形势的沙盘。这是郭大靖派人制做,由方正化献上去的。

一目了然的敌我态势,主要就是给崇祯这个军事白痴看的,别再被那些文官忽悠了。

“嗯,光复海州后,建虏就剩鞍山驿这一个前哨阵地了。”崇祯站在沙盘前,看着王承恩把小红旗插在海州卫城的位置,笑着说道。

首辅温体仁满脸堆笑,躬身道:“万岁英明。只要攻下鞍山驿,辽阳、沉阳便在东江军兵锋之下,平辽指日可待。”

兵部尚书梁廷栋点着头,说道:“东江镇行文兵部,说是只等海城河冰融,便架设浮桥,占领海州卫城。因怕背水而战,水师开入海城河戒备,确乃谨慎之举。”

崇祯微微颌首,说道:“据方正化奏报,郭大靖用兵谨慎,很少行险。但朕看,并不是太过符合。跨海远袭的遵化大捷,纵横建州的大战,郭大靖的胆子并不小嘛!”

“这个——”温体仁说道:“到底还是年轻,偶尔冲动也是有的。”

“这样的冲动,其他将领还是少了。”崇祯垂下眼帘,并不是很满意,说道:“建虏如此凶悍,却已经被东江军压制。乱民又有多强,剿之久矣,却未见平定。”

温体仁本着少说少错的原则,把目光投向梁廷栋。这是军事方面的问题,俺不懂,你快来给皇上讲一讲。

梁廷栋只好躬身奏道:“万岁。乱民乃是流寇,又有众多草头王,如蝗虫般四下游荡,官兵东追西赶,疲于奔命,难以一时剿除。建虏蜗据辽沉,东江军围攻较易。”

崇祯不置可否,只是发发感慨,心思已经在平辽灭虏上。建虏才是心腹大患,乱民流贼只是疥癣之疾,剿灭慢一些就慢一些吧!

“东江镇春耕之后便要展开行动,近十万大军,所需的粮草物资已经自己解决了大半。”崇祯走到御椅中坐下,缓缓说道:“但还有些缺口,需要朝廷支援。”

温体仁沉吟了一下,躬身奏道:“待河流冰融,漕运便能解运来粮食。五月有江苏和苏南的漕船,或可接济东江军。六月还有浙江湖广……”

崇祯思索了半晌,开口说道:“那就等六月的浙江湖广漕船运到,拔给东江镇二十万石粮食。”

和东江镇现在的军民数量相比,二十万石真不算多。

但这已经是崇祯咬牙拿出来的,北方的那么多人口,京城那么多官员卷属,还有其他边军,都张着嘴要吃饭哪!

温体仁又躬身奏道:“万岁既下旨意,或可让漕船在天津卸粮,由东江镇自己来船运走。”

崇祯点了点头,说道:“可。”

从现在的形势上,平辽已经很有把握,对于东江镇,或者说对毛文龙和郭大靖的封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温体仁和毛文龙还算是老乡,也想借机结好,在外有奥援,他的首辅坐得更稳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