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五百零四章 发动的准备(2/3)

的太平日子。”

说着,他拿过几本资料递给祖大寿,介绍道:“这是东江军历次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总结,请祖帅阅看指点。”

祖大寿赶忙接过来,谦逊道:“哪里敢说指点,学习,祖某定要好好学习才是。”

战后总结已经是东江军的传统,虽然这几年屡战屡胜,可即便是胜利,也并不是没有可以改进的地方。

而这些资料,也是军官们学习长进的教材。不仅仅是对辽镇归并的军官,东江军的也是一样。

“数年前的作战,与近一两年的又有不同。”郭大靖简单地解说道:“主要是武器装备的提升,使我军的打法,更加凶悍,将士们的信心也更足。”

祖大寿深以为然,说道:“数年前还未闻东江军有众多的犀利火器,还以为宁远城上的红夷大炮已是最厉害。现在只是略略一看,光火炮就动不动上百门,令人震撼不已。”

“红夷大炮嘛,我军倒是有不少,但最近一两年却是很少使用了。”郭大靖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主要是太过笨重,随步兵作战十分不便。”

“守城还是不错的。”祖大寿说道:“特别是对建虏,颇有震慑作用。”

郭大靖对此倒是承认,说道:“等到辽沉决战时,红夷大炮也会派上用场,用来摧毁城墙,几十门轮番轰击,场面应该还是很壮观的。”

祖大寿笑得畅快,心中却不得不感叹:几十门红夷大炮,还不是全部,东江军的实力是知道得越多,越震惊。

郭大靖与祖大寿又闲聊了片刻,便各自离去,忙活个人的事情。

辽南兵团先行发动,依仗着雄厚实力,进占海州,并伺机向鞍山驿推进,能够牵制住大部分的建虏。

春耕之后,辽东的部队也要展开进攻,蚕食建虏的前哨阵地,逼近其防御要点,主要是连山关和孤山六堡。

连山关作为辽阳的东面屏障,是建虏必须要守住的。与鞍山驿的作用一样,能够使辽阳不会直接遭到进攻。

孤山六堡则是本溪和鸦鹘关的前哨阵地,维持着辽沉在南面的整体防线,作用也极重要。

这样算下来,建虏的兵力已经不敷使用。只有进行动员,征召少年兵、胡子兵;再就是召蒙古诸部出兵,扩充汉军。

即便如此,在总兵力上,东江军依然处于优势。建虏各种招术用尽,在兵力上缩小差距,可东拼西凑的人马在战力上,却难以弥补劣势。

现在,不需要什么谋略计策,就是凭实力稳扎稳打。拼兵力,拼火力,拼后勤,耗尽建虏东山再起的资本。

等到建虏向北方败亡时,墙倒众人推的局面是可以预见的。那些原本投靠建虏的蒙古诸部,也会露出爪牙,为了将来而狠狠地反咬上一口。

祖大寿走后,郭大靖才拿出书信,满脸温和地展开阅看。

家书抵万金,虽然有些夸张,但对于郭大靖来说,却是难得的心灵上的放松和愉悦。

藤野英在信中絮絮地讲述着家里的大事小情,重点毫不例外是在女儿身上。什么会爬了,一逗就咯咯笑个不停,又长胖了等等。

这丫头,越来越取代了自己在藤野英心中的位置,郭大靖心中愉悦的同时,也不免有些吃味。关心自己的话语不多,全是孩子的事情。

看来,女人作了母亲,大概都是这个样子。郭大靖无奈地表示理解,自己安慰着自己。

…………………

虽然还未到播种的季节,但春耕已经在东江镇地盘开始。

因为大牲畜还不是很充足,能买得起的百姓还是少数,只能是官府组织,统筹使用,由南至北,逐个地区地开始翻地劳作。

先是金州,再向东在沿海地区扩展,最后则是向北,大片的土地基本都不会落下。

随着海冰的消融,数万辽镇军民和大量移民不断涌入,被分配到辽东辽南,立刻投入到这热火朝天又充满希望的劳作当中。

为了保证春耕播种,辽镇的两万官兵暂时没有编入军队,而是成为劳作的主力。

当然,他们也不是白白地劳动,按照家人的多少,以及认领田地的数量,他们也是在为自家耕种。

一个个村屯住进了居民,改变着辽东的萧条和荒芜。很多百姓住得简陋,但这是暂时的,春耕过后,他们才有精力去改造房屋。

一年之计在于春,百姓们都知道此时不能偷懒,那可是关系到一年的收成,能否吃饱肚皮的大事。

荒地还冒着缕缕青烟,杂草、灌木已经化为了灰尽,在翻地后,将成为作物生长的养分,使作物的长势更好。

高嘉亮柱着锄头,深吸着弥漫着焦湖和烟火味道的空气,咧着大嘴,露出畅快的笑容。

这一大片田地,便是分给他家的,足有三十亩。现在烧荒完毕,只等着官府的耕牛或马匹到位,犁开翻土,就能进行耕种播种了。

“她爹,该回去吃饭了。”妻子从田地那边走过来招呼着,身后还跟着蹦蹦跳跳的小丫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