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256章 有病就早点治(2/4)

问,沉廷扬义正辞严地说:“此法一开,地方上搜刮之风定然难以抑制,很难想象得到了预征厘金权限的官员,会如何滥用此权。

我大明地方官员,原本或许数年一任会调换辖区,谁人不想在自己任期内多征税款?如此,旧官刮地三尺,政绩卓着,新官接任却发现本地商税已经被预征数年、富商们手上都有了一堆完税抵扣凭证,新接任者还如何展开工作?

考虑到我大明如今吏治之困顿,这些权力绝对不能随便下放,否则定然民不聊生!”

朱常汸本就是个软耳朵根子,也没学过治国,一听果然又觉得有道理,就问其他朝臣意见。

于是,有少数不太懂财政、但确实忠心爱国的朝臣(不爱国有私心的,都巴不得这个建议不能执行,所以不会开口),就顺着沉廷扬的思路又问:

“沉部堂,既然把预征厘金、给付息抵扣凭证的权力下放,会导致如此诸多贪墨的机会,那不下放不就行了么?

如果由户部统一征调,以户部如今严明执法的清正,沉部堂您的高风亮节,应该能堵住这些漏洞吧?”

此时此刻,朝中众人对于沉廷扬不贪墨的信赖度还是很高的,因为沉廷扬已经带头支持了增加商税,好多人估计,按照沉廷扬交钱的尺度,今年沉家怕是能缴两百万两商税。

而郑家大约也要缴那么多,还有其他南方各省全部做跨省贸易的商人,加起来交一千万零点儿。拢共大明朝廷今年的厘金总收入能超过一千五百万两。

这是拿了沉家郑家的四百多万,套出了南方半个天下一千多万。只不过沉廷扬吃相好,不会搞那种“事成之后,黄老爷的一百八十万如数奉还,咱分城南两大家族那点刀勒”的伎俩,他这个沉老爷出的钱是实打实出出去的。

所以,大家眼下都相信沉廷扬自己肯定能严格执法,不会竭泽而渔。

但沉廷扬依然公允地摇了摇头,见微知着地提醒:“这不是权收户部后、能不能止住寅吃卯粮竭泽而渔的问题。

诸位可还记得,当初厘金之法之所以能奏效,能让百姓支持,还强化了南方各省军力备战,关键一点,便是‘地方缴纳的商税,只给本地花,只用于保护本省防务’。这才避免了南方各省豪绅,担心自己的钱被朝廷补贴了其他省,从而吝啬。

天下人性自古都是如此,为了保护自己的家乡,乡绅们还是愿意出钱的,但是为了保卫天下,保卫远方的东西,世人便没有如此高的境界了。如若今天为了预缴厘金,就把预征权收归户部,地方各省人心还如何肯踊跃?那不就走老路了么?

朝廷当言而有信,厘金诞生之初,说好了就是每个省分开账目、本省的钱只支持本省军费,就绝对不能更改,至少在天下重新安定之前不能随便更改。”

这番话说完,大部分持讨论意见的官员也就闭嘴了。有些人还心生惭愧,按说孔夫子都说了那么多年的仁义礼智信,可是事实上儒生也就把仁义礼智更多挂在嘴边,单说这个“信”字,还不如商人阶级出身的更知道信用的重要。

不过,这番讨论最终也不是完全没收获。大家本着对事不对人的态度,继续分情况细化切磋,还真就被沉廷扬找出了一个可以试点的办法:

虽然在全国各省都允许预缴厘金会导致竭泽而渔、全部收归户部又会导致地方上对专款专用的不信任,那么,只在南直隶地区试点、特许预缴商税抵扣、并给予利息,就可以完美回避上述问题了。

因为在明朝,南直隶地区本来就是没有自己的财政官体系的,南直隶的财政历来由南京户部兼管。现在特殊时期,南京户部升级为了正式户部,可原本的权限也还兼着。

加上这儿是监国脚下,百官盯着,官场环境更透明,沉廷扬也确实算是铁腕公允的财政官,他不会自己贪自己的钱。所以最后讨论,朱常汸就允许开了这个口子特事特办,今年先在南直隶地区,由户部直管,试点预先多缴商税、付息抵扣。

明年开始,如果外省富商豪绅有羡慕这点微薄的利息的,主动愿意为朝廷分忧的,可以再行申请、单独核议。

如此,也算是把财政改革最初的波动期扛过去了,不至于做事太急,惹出乱子。

事关百万千万两级别的钱财,当然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局部试点,再行推广。

而此法通过之后,沉家经营商船队的亲戚(沉廷扬当了户部官员后,早就不亲自经营家里生意了,都是让亲戚代持的),也非常给面子地大量认缴预缴,进一步安定了朱常汸监国政权眼前的财政缺口。

有了这么一个带头的,各地反抗的声音就被压得愈发微弱。

……

财政改革的法令,从四月上旬初次颁布,到各地落实就要一两个月,期间还有各种微调需要公示。

所以朝中四五两个月里,民政方面暂时也不会有新的动作了,朝廷基本上都围绕着潞王监国的这三把火转。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南方大部分官员、士绅、将领,都看到了一个为政轻省、不过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