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九章 应天时而定战法(1/2)

天灾降临,生计无着,人祸煎迫,断绝活路,底层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要起乱子的,难道要让他们老老实实的饿死?

不可能的,那是违反人性的。

偷盗、抢掠、聚众、谋反。

社会动荡,生灵凋敝,愈演愈烈,恶性循环,最终必定玉石俱焚。底层百姓死难者众,上层阶级也好不了,天下大乱,谁都跑不掉。

这种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仁人志士高声疾呼,要善待百姓。可怎么才算是善待百姓呢?是多娶几个小老婆还是多收几个家丁啊?是多修几个桥还是多开几个粥铺?

都不是。

善待百姓就是要把上层阶级的利益,分一点给底层百姓,让他们能活下去。

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也很多,但想分他们的利益?

不行!

既得利益者阶层的集体惯性,就像山洪爆发的时候,其中的几滴水想停下来是没用的,洪水会裹挟着一切杂物,倾泻而下,难以遏止。

这叫积重难返!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逃不开这样的恶性循环。

所以刘襄一丝改革的念头都没有,他要推倒重建。

世家大族就是他最大的阻力,毕竟要在他们身上割肉。

还好,幽州偏僻,胡汉杂居,世家的力量并不大,那里是公认的边鄙之地,让他聚集起了起步的力量。

现在,他要图谋冀州了,这里被张角祸害了一遍,后来又被他借着黄巾之名祸害了好几年,就算如此,世家大族的力量还是不小。

需要再杀一茬!

借着反贼的名头杀掉一部分,选择性的吸收一部分,利用元从大将和出身低微的军勋集团压制他们的崛起,剩下的就是敌人了。

这就是他面对世家的办法,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他真想把世家大族之人都宰了,来一场彻彻底底的阶级斗争,可实际情况不允许,他做不到。

他得学会妥协。

否则,会死。

大军调动,刘襄骑在赤菟上胡思乱想。

其实冀州最大的力量是宗室,中山国有中山王刘稚、常山国有常山王刘暠、赵国有赵王刘赦、河间国有河间王刘陔、安平国有安平王刘续、清河国有甘陵王刘忠,都是王爵封地,冀州九郡,王国占其六,只有魏郡、巨鹿郡、渤海郡三郡是名义上的中央直辖。

而渤海郡才刚刚除国十六年。

不对,刘襄反应过来,安平王刘续大逆,四年前除国了,冀州有四个郡了。

汉代的王爵虽然不像春秋战国的时候一样自治,但也比后面几个朝代的权利大得多,他们有募兵权,有铸币权,他们的食邑不用上缴国库,一个一个,脑满肠肥,都是趴在百姓身上的吸血虫。

朝廷派下来的官吏,是他们的属下,是来帮助他们管理封地的。

当然,也是来监视他们的。

自己假托黑山黄巾之名占据中山国、常山国、赵国,中山王刘稚、赵王刘赦被囚禁,常山王刘暠弃国而逃,不知道跑哪去了。

河间王刘陔是灵帝的亲叔叔,向来谁都不鸟。

甘陵王刘忠只服过曾经的甘陵相刘虞,其他人入不了他的眼。

巨鹿郡郭典聚兵自守,不听调也不听宣。

渤海郡挨着幽州,是幽州向南的主要航道,早就脱离了冀州控制,安平夹在巨鹿、河间、清河中间,再加上刚刚除国,冀州刺史也管不了。

王芬这个刺史,当得可真惨,只有一个魏郡是实际控制区,其他郡国想听的时候就听,不想听的时候,他也没辙。

自他上任开始,就不停的上表,黑山黄巾猖獗,请募兵剿匪。

这次北方大规模减产,民怨沸腾,形势越来越严峻,他再次上表,措辞激烈。

他想管朝廷要钱建军队,既想抵御黑山军,也想压服其他郡国,还想弄死灵帝,推合肥侯登基。

想得太多了,结果到现在什么都没做到。

灵帝本想回老家河间看看,他身体不行了,想看家乡最后一眼,可听说贼兵势大,被朝廷诸臣劝阻了。

他便下诏命王芬回洛阳述职,想要交待一下建设家乡的问题,毕竟,他的儿子对老家没什么感情,他要趁活着的时候,安排好家里的事情。

他是河间孝王刘开之后,解渎亭侯刘苌之子,他在河间出生,在河间长大,那里有他的祖坟,可惜,他的儿子们不这么认为。

更可惜的是,王芬以为谋反的事败露了,无缘无故的为何要召他上洛述职?他心中有鬼,吓得弃官而逃,不久之后就扛不住压力,自杀了。灵帝刘宏还没来得及任命新的冀州刺史,就一病不起,没机会安排老家的事情了。

刘襄是在十月初的时候,接到的这两个好消息。

朝廷中枢陷于皇权交接,一朝天子一朝臣,谁敢在这个时候不上心,夺嫡之争啊,谁还有功夫理会别的,天子之位的归属,牵动了所有高层的目光。

像他这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