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三百零二章 再苦一苦外人(4/4)

南探索到澳洲,朱由检也没有表现得特别高兴,就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暂时还吃不下澳洲。

旧港疆域分散广袤、只有二百余万人,这十分不利于统治,当地的主体民族依旧没有改变。

什么时候旧港汉人数量达到了一千万,那种时候才是对澳洲下手的时候。

澳洲的环境并不算好,东部和西南沿海地区还好说,但中部和中西部、北部却一言难尽。

从大陆北部迁移百姓南下,近六千里海路,只能步步为营的向南迁移。

唯一让朱由检在意的,就是这地方上面很适合畜牧,另外有数量繁多的矿藏。

这里或许能成为大明日后的几个资源大省……

这么想着、朱由检带人离开了燕山兵家学院,没有继续看下去。

他带人返回了京城,在京城为装病的朱由校处理了几日奏疏后,便收到了孙元化的奏疏。

孙元化持着奏疏前来齐王府,站在书房内,而朱由检则是打量着奏疏上的内容。

这上面,孙元化主要算了算化肥厂的投入和员工数量,他根据县的人口定下化肥厂的规模。

大明一千六百余县,有的县只有一两万人,有的县则是几十万,自然不可能按照一个标准。

在孙元化的标准里,化肥厂必须建立在远离城池四十里以外的地方,并且按照县内人口来扩大化肥厂的规模和占地。

一万人的县需要建造一个占地一百亩的化肥厂,需要一百名夜香夫和五十名化肥工人,养一百匹挽马。

这其中投入,仅仅挽马就需要花费二千两银子,修建一个化肥厂则是花费六百两银子。

每个月维持化肥厂运转需要一百四十两的工钱和三百两的原料费用。

这还只是万人规模的,如果每增加一万人,规模都需要乘以一倍。

也就是说、诸如北京这种人口一百二十万的大城,最少需要上万夜香夫和五千多名化肥工人,外加一万匹挽马。

要应对整个大明人口的夜香夫,数量是十分恐怖的,至少需要十几万人和几万化肥工人。

这虽然算是创造了就业,但每卖出去一袋化肥,农业司便会亏损一文钱,如果加上人吃马嚼的费用。

那按照孙元化的推测,如果真的要推广化肥,朱由检就得接受农业司每年亏损几十万两的准备。

“这点银子不算什么,主要看看百姓愿不愿意,毕竟化肥的价格也不算低。”

“如果百姓愿意的话,你看看价格能不能压低一点。”

朱由检看完了奏疏后,对孙元化进行回应,而对于成本这块,孙元化已经研究很透彻了,他汗颜道:

“成本这块已经压无可压了,基本上都是人工的费用,除非殿下决定不用人工……”

“如果殿下用旧港的办法,用免费的人力收集,或者发动徭役的话,那化肥的费用可以降低到二十文一袋。”

孙元化毕竟已经算是齐王党的自己人了,对于海军都督府在旧港干的那些事情也心知肚明。

他理解朱由检想要惠利百姓,而给百姓开工钱的想法。

但问题是、大明的国情在这里,实际上这么做,是变相在折损大明的财政和徭役制度……

他善意的提醒,却也让朱由检皱了皱眉头。

不过他皱眉头不是因为孙元化,而是他在想人工的费用问题。

他本想靠大明百姓和牲畜的粪便来实现区域性使用化肥,现在看来、是他想的有些理想。

如果大明有银子,自然可以这么做,但眼下大明缺的就是银子。

想到这里、朱由检只有把心里的一个想法说出来道:

“海上有许多群居的海鸟岛屿,夸张者一年能几十万,上百万斤鸟粪。”

“依你之见、如果我用旧港的方法,让人走海运把鸟粪运送到沿海,在沿海建造化肥厂,那化肥的价格能不能减少到十文一袋?”

朱由检的话让孙元化语塞,他顿了顿后才作揖道:

“这个……下官未曾听闻,也不知道用鸟粪是否可以,具体的可以先试试。”

“行、我知道了,你先让农业司在松江、天津、旅顺和登来、广州、北港等地建立几个年产百万斤的化肥厂吧。”

“是……下官告退……”见朱由检不再多说,孙应元也慢慢退了下去。

看着他退下去的背影,朱由检也皱眉想了想旧港的人力问题。

“还是太少了……看来得从颜思齐那边着手才行……”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