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七章 兵不血刃(3/4)

地区相继大旱,入夏无雨,草木枯焦,田地干裂,粗略来算,至少减产五百万亩……”

陆文昭的话,让四周的气氛更为沉重,而作为挨过饿的杨媛爱和杨如是,两人都有些不自然。

淮北大饥,那是刻在他们骨子里的记忆,当时的惨桉如何,杨如是或许还记得不是很清楚,但当时就已经懂事的杨媛爱却记得清清楚楚。

“蝗灾有迹象吗?户部的赈灾做的如何了?”

朱由检打开一旁精致的铜炉,出现在其中的是刚从王府冰室里取出来的酥山。

浅尝一口,冰凉的口感让朱由检体内的炎热一消。

“蝗灾暂时没有迹象,户部以工代赈的银两刚刚运抵各县衙门,从临桃府开始算起,沿黄河南北九府,都下达了梳理黄河的招募。”

“徐光启负责九府民夫梳理黄河的任务,户部估计,大约有八十万百姓会参与。”

九府百姓近三百万,八十万民夫参与,大致也就是八十万男丁了。

不过这样的规模对于朱由检来说,他并不是特别满意,因此他开口道:

“旧港至六月初,炼铁几何?”

“这个……需要人去调来文书才能知道。”陆文昭一时间没答上来,而朱由检也摆手示意他叫人去拿。

陆文昭见状转身让人去拿,而朱由检吃了一口酥山后也继续说道:

“边事需要警惕,今年夏季虽然酷热,但说不准冬季会变得严寒。”

“若是气温骤降,关内外粮食必然会减产。”

“关内大旱,关外就是大寒,辽东和泰宁三府需要备足足够多的蜂窝煤,对于这一省和三府的蜂窝煤价格,皇店可以折价促销。”

“奴婢知道了。”王承恩应下,而朱由检也看向陆文昭道:

“派人给满桂、孙守法、孙应元、熊廷弼几人送去军令,让他们警惕建虏故技重施,以重兵袭扰我朝边疆村寨。”

“如果大寒来临,建虏那边或许会饿死不少人,最好是命令各村寨加固寨墙,最少要挡住建虏的劣等火炮。”

“是……”陆文昭应下,而朱由检也一边吃酥山,一边在想还有没有什么事情遗漏的。

过了一盏茶的时间,朱由检才想起了孙传庭那边,随后开口说道:

“建虏是不能扫,但一旦扫了之后,我朝北方压力便会骤减,而想要肃清漠北,就需要进一步拿下西域。”

“拿下西域后,此地便会成为一块三边都将遭遇夹击的地方。”

“不能等着被人夹击,因此告诉孙传庭,让他好好训练朵甘九营的兵马,等大旱告歇便着手对乌斯藏出兵。”

说到这里、朱由检有些坦然道:

“以我朝的兵力和战力,只需九营就足够肃清乌斯藏。”

朱由检这句话不是吹嘘,毕竟历史上固始汗也就两万多骑兵,就搞定了半个乌斯藏。

眼下大明要摧毁乌斯藏境内的所有势力,瓦解封建,那么就需要和整个乌斯藏宣战。

可即便如此、朵甘九营,外加上丽江木氏归入西军都督府的七营高原兵马,合计十六营兵马,足够把乌斯藏犁一遍。

朱由检要的,是实控整个青藏,而以大明的财政,如果实控青藏和西域,必然是一场赔钱的买卖。

清朝统治新疆,每年输血上百万两银子,而大明还有进而开拓中亚的河中地区,成本会直接翻倍。

加上青藏,最后恐怕对河中、西域、漠北、漠南、乌思藏和朵甘这六块地方,大明每年要投入朝廷财政的十分之一。

想要降低财政,就得要谋求一块近距离,还能养活人的地方。

结合诸藩登陆天竺沿海,那么明军打下东吁,然后将恒河以北纳入大明直属疆域,就能完成对诸藩的两面包夹。

届时不仅能将高原的人口迁移去恒河北岸实边,还能减少高原驻军。

唯一的问题就是,如果要这么做,那么就需要建立起一条从天竺北部翻越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直抵四川的驿道。

或者、也能从恒河北岸修建一条一路向东,穿越缅甸,抵达云南的道路。

如果真的要算起来,似乎第二条难度更为简单。

总之时代背景在这里放着,高原什么的,在河谷留下少量人口,然后维持少量军队就足够了。

在成本极低的平原地区建立统治,这才是大明要做的。

只要拿下了恒河北部的平原,大明能增添上亿亩耕地,养西域和青藏、河中地区也就不成问题了。

不过、想要彻底的拿下这些地方,实现实控,还是得依靠蒸汽机车和蒸汽机船。

想到这里、朱由检就想起了军备院,军备院研究蒸汽机的时间已经接近两年了,但蒸汽机的动力和作用,依旧达到了抽水的用途。

如果只能抽水,那么就决定了,这玩意只能在矿区使用。

对此朱由检也不觉得惋惜,毕竟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蒸汽机确实只能用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