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一百二十三章 理由(2/3)

单生意。

还是她过来帮忙看店的时候一个想要她联系方式的男顾客买的。

她不经常来,只偶尔院里不忙了才会飞过来一趟,而徐老师白天要上课,营业的时间只有傍晚到晚上几个小时。

这种惨澹的情况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直到徐老师贴上了“一个100,两个180,三个200”的标语。

可是直到如今,她也没能想通这句标语到底有什么魔力,竟然让一家但凡长点脑子就知道坑人的小店生意突然起死回生。

听徐老师说上个月赚三万多,当然,第一个月亏了应该不止三万。

徐容走进了店,将一个食品袋递给了她,道:“给你带了点吃的。”

小张同学下意识地接过了:“什么呀?”

“烤面筋。”

这是徐容在魔都的第二次创业。

第一家开了个早餐店。

拢共只干了六天便关了门。

不是生意不好,而是太累了,弄的尚长容都以为他半夜出去鬼混了。

郑融老爷子说文化是“肚子里有东西”,蓝田野告诉他文化是“看待生活的的高度和深度”。

几乎每一个老前辈都有过类似的教诲,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

当然,相比于文化、知识、技巧,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

可是一个人的时间、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其阅历也是有限的,纵然起起伏伏、历尽千帆,可是终其一生,能够充分体悟的角色也是有限的。



因此文化就成了演员最坚实的依靠。

他一直在补充文化内容,可是丰富生活经验的机会,他也不想放过,最初他想开车去外滩摆摊,可是计划并没能成行。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好多年轻漂亮的女孩儿总是来搭讪,弄的他一度以为自己暴露了。

他也并没有接到相关角色的剧本。

朱旭师伯经常说,要多往武器库里放点东西。

他隐约还记得年后和濮存晰的聊天,关于老院长“江郎才尽”的谈话。

老院长还只是一个普通院校在读学生的时候,就写出了被称为“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中国现代话剧史具有划时代级的重大意义的作品”的《雷雨》,他本人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自1940年的《bj人》之后,56年间,再无一部经典作品问世。

为了寻找灵感,他曾沿街串巷的去打酱油、去卖瓜,可是最终都无济于事。

晚年的老院长床头常年放着一本《托尔斯泰评传》,他反复看反复读,有一次,他读着读着突然高举双手大喊道:“我就是惭愧啊!你们知不知道我有多惭愧?我要写出一个大东西才死,不然我不甘啊!我越读托尔斯泰越难受,你们知道吗?”

1996年12月13日,老院长死了,没能写出来他心心念念的“大东西”。

徐容觉得一起合作过的院里的前辈李光富有句话说的挺对,不要去体验生活,而是去生活。

他不确定未来自己会不会江郎才尽,但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去烦恼他们的烦恼、忧愁他们的忧愁,也许才是保持创作力的源泉。

他已经做不到,但是只能去努力接近。

在魔都跟着尚长容学习了三个月后,临走前,他顺带着去拜访了一趟童自容和李志宇,这两位,尤其是前者,对他的职业生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距离《甲子园》正式彩排还有三天时,徐容和小张同学一起踏上了飞往京城的飞机。

对于这趟学习的进度,他心中并不太满意,三个月的时间,他只学了《黄一刀》、《黑旋风李逵》、《盗御马》仨戏。

按照尚长容的说法,即使按照眼下的进度,他想出师最快也得三年。

“回来啦。”

“哥。”

徐容进了门,见爷爷和徐行都盯着自己直瞧,笑着问道:“怎么啦,出去几个月,还不认识啦?”

小张的爸妈已经回了鞍山,老岳父还没到退休的年纪,小张同学也没有挽留。

她爸妈刚来的那几天,简直母慈女孝,可不到十天就是鸡飞狗跳。

而徐行的爸妈也带着二爷爷也回了甘肃,他们之所以在京城住那么长时间,一来是为徐容操办婚礼,其次则是督促徐行的婚事。

来家里拜年的年轻人俩人个个都满意,唯独徐行个个都不满意。

老人笑呵呵地回过了神,问道:“吃了吗?”

“吃啦,飞机上吃的。”

徐行走近了点,好奇地打量着徐容,道:“哥,感觉你变了好多哎。”

“好多?”

“嗯。”徐行用力地点了点头,“更帅啦。”

“哈哈哈。”

老人知道徐容去学戏了,好奇地问道:“学的咋样啊?”

徐容正要坐下,道:“那我来两句?”

小张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