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一百四十八 军令状(1/2)

赵启明问完,接着又是户部的官员站出来反驳道:

“我到觉得易探花忧国忧民之心令人动容,一方知县官至七品,而入翰林,直接官至六品,这样算来的话,易探花到也不算越界。老臣认为,若易探花有治理一方之能,却实可以放入地方历练。”

一时间,朝堂之上像开辩论赛一样,就紧紧围绕着易晴空作为探花郎,应不应该直接放入地方掌握实权展开辩论。

她入地方,有人看好,也自然有人不看好。这也是皇上愿意看到的,凡事如果群臣意见总是一致的,那么这个朝堂要么吏治绝对清明,要么吏治绝对腐败。而且如果是这样,他很难去平衡各反势力。

朝堂上吵了好一会儿,易晴空跪在坚硬的地山都觉得有些腿麻了,这是皇上才清了清嗓子,问道:

“此事,王右相觉得如何?”

被点名的正是但今皇后娘娘的亲哥哥,王岭然的亲生父亲王兆临。他年四十多岁的年纪,神采奕奕。他缓缓站出来,显得十分稳重,一开口,只觉说话稳健有力,中气十足。

他道:“对于易探花有意外放地方,好或不好老臣都不再多加强调,方才个位大人说的也都是十分有礼。只是有一点,她是否能胜任?

虽是一县之地,却也是一国之事,万万不可大意儿戏。可易探花能提出这样的要求,想必也是有所准备的,虽不能立即让易探花做一方知县,但也会轻易就全盘否决。

所以,老臣有个想法。如今,春耕在即,而江南一带连年干旱,许多百姓也面临食补果腹之间。而今户部也正好有一批粮食要分到广陵郡的重灾区广丰县,皇上可以下诏封易探花为救灾特使,全权负责此次救灾任务。直到灾民们顺利重下粮食,此次任务就算完成。

然而,能完成这样一件大事之人,区区一县之地的治理肯定不是问题。届时,圣上在任她为地方父母官也为时不晚。只是不知易探花敢不敢接下这份差事?”

王兆临这话说白了就是,她可以去,但是得经过考验,考验不过关就去不了。考验嘛,肯定就是人之常情的事,可是他的这份考验就比较有意思了。押解粮食入灾区,让后分配粮食,直到春耕结束才算完。

可是这样一件事,经验老道的官员也不一定能顺利完成,何况她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头“小子”。毕竟贪腐之事最易发生在这种事情上,层层官员克扣,最后到达百姓手中,已是所剩无几。

如今换他一个无权无势的新科探花郎任事,可不得被欺负死了?所以,知其水深的,无一不是一脸看戏的神态。表面上看起来王兆临是给她一个机会了,可实际上却是在难为她罢了。

毕竟,三年前这个新科探花郎可是好一番为难了王家,这次他也该好好为难为难她了。

群臣皆看向易晴空,复又看向皇上。这毕竟也只是右相的一个提议,不经皇上点头,再好的提议也终究不过是个提议罢了。

主位上的皇上坐直了身体,也觉得这个提议有意思。王兆临打压为难易晴空的心思,自然是瞒不过他。这些年来,王家势力日盛,已隐隐有些盖过大皇子母舅家郭家的势头。

天真权衡各方势力,无非这个有出头之势打压这个,那个有颓势又来那个一把,最忌讳的,就是各方权势失衡。因为一旦失衡,就有可能出现权臣只首遮天的可能。

因王家逐渐势大,皇上这些年来一直刻意培养自己的一批亲信,而这批亲信当是无世纪背景的干净身份。本来这些人之中,他最中意看好的就是易晴空。他是亲自看过他的文章的,除了明经意外,其余者皆是当中佼佼者。无论是政轮,农商论皆有独到之处处,十分亮眼。

他也承认易晴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本来也打算让她入翰林,培养成自己的心腹重臣的。可看到超过一半的人都有打压她的势头,又觉得放在身边也不见得就是最好的办法,而且她志在地方。

他转念一想,地方做实事,苦是苦了些,却也是最容易出政绩。只有能出政绩,升迁也相对较快。

皇上清了清嗓子,心里拿点主意,便道:

“右相这提议深得朕心,不过朕道有意加些筹码。

这次朕就封易卿为南巡特使,若做好此事,直接升任广丰知县。待秋收时,若能改善灾区百姓生活,坐出实政,那朕一次性破格提拔卿为广陵郡刺史。反之,若卿一事无成,便只能入翰林,作为惩罚,卿将永不得升迁。

不知道,易卿可敢接下这样一份军令状?”

皇上此番提议,比之王兆临之意而言,好处多,能破格升迁。可难度跟大,而且惩罚狠绝。要知道,永不升迁,就等于仕途之路走到了尽头。而且,皇上所说的任务,在群臣眼中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

在皇上提议完后,本来意晴空该是一口答应的事,可她却是假一脸纠结为难得样子。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如果不接自己会成为别人眼中的耸蛋笑柄。可若接了,这辈子的仕途之路也算走到了尽头。

“臣易晚照,接旨。”

易晴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