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三百一十节 引入竞争(2/3)

,促使西方国家飞速发展,就好像中国战国时期,面对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各国先后不断的变法,引入各种流派试图让国家强大,诸子百家先后涌现,鼎鼎大名的商鞅变法,也是在秦国被率先变法强大的魏国打的几乎灭国的情况下才发生的,不变就死,你变不变?欧洲诸国林立,始终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和文化是他们的不幸,也是他们的幸运,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竞争,促使他们不断的改变,不断的进步,最终远远的超过了稳定安逸的东方世界。后世中西方文化界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古代不缺技术,不缺市场,也不缺资本,可是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竞争,中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竞争的国度。西方不但有英国、法国、西班牙这种民族国家之间的争霸,还有普鲁士、黑森、奥地利这样的邦国之间的冲突,也有汉堡、吕贝克这样的自由城市之间的竞争,各种不同的文化和体系放在一个巨大的熔炉中锤炼,最终在英国开启了工业文明,可以说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中国其实也不是没有机会,如果周边的国家能够给中国带来压力的话,中国也是有进步的动力的,可是朝鲜、日本和越南等这些国家,还不如中国的,他们始终不断的在中国汲取营养,而没有诞生出他们自己的文化和制度,尤其是日本最为可惜,明明是一个海洋国家,愣是通过学习中国的大陆文化,将自己的世界观转变为农耕文化了。假如日本能够早早的通过消化中国文化,诞生出属于自己的文化,然后开始向大陆冲击的话,恐怕中国早就变了,就好像英国向欧洲大陆的文化冲击,最终造成了欧洲大陆的变革一样。但日本没有成功,中国几千年来始终在担任东亚文明中心的角色,只有中国向他们输出的份,没有他们反向冲击的份,中国不进步,东亚就不进步。指望东亚邻国给中国压力,这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朱敬伦现在要从外部汲取生存压力,增强中国社会的竞争。不过贸然引入英法这样的巨头,那就不是引入压力,而是带来海啸了,丹麦和瑞典这样的小国就很好,引入他们的竞争,不可能给中国带来生死存亡的冲击力,却能适度的给这个太过于稳定的社会带来一些刺激,逼迫他们开始竞争。这是文化方面的考量,外交方面的考量则是用他们来给欧洲国家树立一个标杆,以后英国人和法国人来了也可以这么办。所以朱敬伦很愿意给这两个小国极其优厚的待遇,但提一提利益之外的附加条件,朱敬伦觉得很有必要。所以在酒会上,他跟瑞典人瓦伦堡提出来:“我想在经济往来之外,我们双方还可以进行一些文化上的交流。准确的来说,我希望在人才交流上,双方应该加强联系。”瓦伦堡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利益,他已经在思考自己家族产业造船业将能取得的利益了。对朱敬伦的提议,他觉得有必要积极回应:“您认为我们该如何加强联系呢?”朱敬伦笑道:“我跟贵国的技术顾问的合作协议即将到期了,但我很满意他们这几年提供的服务,希望他们能够继续留在广东,不知道我们的协议能够延长。”1859年第一批瑞典顾问来到广东,包括军事顾问和技术顾问,现在军事上朱敬伦的部队已经在技术上不差了,但还不够完善,军事是一门大学问,可不仅仅是拿刀子杀人这么简单,他还包括一整套军事管理体系,这些现在还不够完善。技术上,兵工厂这几年始终在进行建设,上个月最后一批工程才收尾,赤湾半岛的南山上已经出现了一座占地两百多亩的大型工厂,本地技术人员也培养出来了一千人,但还不够理想,朱敬伦还打算扩大,他的目的是让这座兵工厂能够供应至少五万人的消耗,但现在只能做到最多供应一万人的武器装备。但合同即将到期了,他们是1859年2月后陆续到来的,现在已经是1862年2月了,已经陆续有人的合同到期,这些人大多数都学会了广东话,这是用三年时间学习到的知识,这时候让他们走,不但是朱敬伦的损失,也是对他们才能的极大浪费。可是瓦伦堡却抱歉的摇摇头:“这些顾问是我们以私人身份雇佣的,他们如果无意留在广东,我们并不能强迫他们留下,这一点希望您能原谅。不过如果您还需要军事和技术方面的顾问的话,我们非常乐意继续帮您聘用一些人来。”朱敬伦叹道:“好吧。他们的事情我们自己解决。不过我希望在教育问题上,能够得到他们的帮助。我希望贵国能帮助我们聘请一些高素质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教师,人数在一千人为宜。”瑞典虽然是一个小国,但从教育上来讲,瑞典是欧洲,甚至是世界上第一批消除了文盲的国家,早在1842年,他们就立法通过教育法规,要求每一个基督教区都要保留一所永久性学校,为每一个适龄儿童提供免费教育,而瑞典是一个基督教信仰超过95%的国家,因此等于是在1842年就成功完成了95%人口的义务教育立法,通过十多年的努力,瑞典人已经完成了义务教育普及,这比英国完成义务教育更早。瑞典之所以在50年代开始快速的工业化,跟40年代教育的普及不无关系,教育为他们的工业发展做好了智力上的准备。后来在1917年,瑞典和俄国几乎同时由工人政党开始执政,但是后来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瑞典的工人党派始终坚持在宪政的基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