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五百四十六节 争议性的人选(2/2)

中扮演更大的角色,而不是甘于做大英帝国世界体系的维护者,不愿意充当英国人的马前卒和爪牙。俄国人的农奴制改革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问题依然很多,由于在农奴制改革中,让农奴承担了太大的成本,过于保护贵族地主的利益,导致各地暴动不断,而贵族地主作为既得利益者,很多也对改革不太满意,加上中国实在是过于遥远,所以俄国人也没有力量,没有兴趣真正介入东方的危机。史上,最后是李鸿章出面平息了这次事件,他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就是服了俄国人答应不杀人,最后只是赔钱了事,几个杀人的中国暴徒,反而被清政府给轻判了。因此这次俄国人也很乐意接受大明的调停。美国人向来不热衷于使用武力解决问题,在中国两次鸦片战争中,他们都保持了克制,他们的外交政策,向来是以利益为主,希望跟其他国家保持友好来维持利益,在外交上,他们之前喜欢跟随英法这样的强国。这次大明出面,并且向他们保证维护他们利益的态度后,美国人表示支持大明这个东方国家,在教案中发挥积极的作用。至于法国人,他们的政府都即将在普鲁士的打击下倒台,之后是巴黎公社运动,他们自己把自己的事情搞清楚就得几年后来,现在法国看起来强硬,那不过是一只还没发现自己早就老迈的牙齿脱落的野狗最后的狂吠。但大明还是跟法国人接触了,告诉法国,大明一贯的政策是维护贸易自由和地区和平,大明愿意保证法国的利益,对法国外交官和宗教人员的遇害表示遗憾,但是希望大家能在和平的前提下处理此次事件。法国人对此表现了不耐烦,但他们也得顾忌大明的态度,朱敬伦称作铁甲舰去了法国一趟,不是没有收获的,除了让法国接受了一份平等的关系,比如他们放弃了之前要求跟英国一样的治外法权,另外也让法国人明白了大明是东方一个强大的国家,至少拥有强大的军事工业,尽管这是一个假象,但是在表面上就是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是不会被戳破的,就好像甲午战争之前的北洋舰队,当时全世界都以为大清是东方第一海上强国。法国人对大明的回应是,法国愿意保持和平,但是清廷必须给法兰西帝国一个满意的交代,清廷必须为伤害法兰西帝国公民和神职人员付出代价。他们提出了要处死负责的官员,惩办相关的官员,派专使去法国道歉,并给与经济赔偿。并且保证此类事件永远不再发生,还要求保证天主教在满清内地的传教自由。法国人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还自以为给了大明莫大的面子,却根本就没考虑过这次事件中,法国人自己是不是也有责任,这跟西方此时惯常的思维方式有关,他们天然的认定自己是唯一的文明人,如果跟其他国家的人产生了冲突,一定是因为对方野蛮所致,所以他们直接就提出了解决的方式,与其是尊重大明,愿意让大明调停,不如是让大明将他们的裁决结果通知满清。但他们似乎没有考虑过:“我们是不是应该先调查一下事情的原因呢?”大明的使者向法国人提出这个本应该最基本的建议,法国公使颇为不耐烦的同意,他感觉这完全是走过场,事情的原因肯定是野蛮的中国人刻意伤害文明的法国人。而且他们提出由法国人进行独立调查,大明不同意之后,他们又要求组成以法国人为主的国际调查团,大明依然不同意。大明给出的建议是,大明将派出完全中立的调查团,任用富有道德和正义感的绅士,负责调查此事。结果法国人还是不同意,更不同意大明提出的调查人选,而大明坚持派这个人去,因为此人是大明的皇帝选定的。最后跟法国人没有谈拢,大明宣布将独自对此事进行调查,照会各国,在大明完成调查之前,希望各国都保持克制,否则视为对大明的不尊重行为,大明也必将不再配合各国在东亚维持自己利益视乎的行动。大明的强势态度,让各国产生一种这个新兴的国家,试图在这个地区主导地区局势,就好像美国人在美洲所做的一样,他们尽管很不舒服,但是却不觉得奇怪,因为以他们的观来看,这是任何国家都会做的,这是维护本国利益的合理行为。只是各国都对大明要派出的调查人员表示了不理解的态度。因为这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是曾国藩,这几年一直在大明推动兴复儒道的曾国藩。没人认为这个极力维持中国传统宗教的大儒,能在调查天主教教案的过程中保持客观。(未完待续。。)...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