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278、人心(2/3)

誉受到如此大的损伤,他倒不是因为女儿家名声坏了无法说亲,做为李国唯一前亲王的外孙女,做为他亲自找回的妹妹,即使招弟真如传言中的不靠谱,他也有自信能给她安排一个称心如意的夫婿。

是的,即使知道招弟根本不会是那样的人,李承业也完全不在意招弟成为传言中的女纨绔,他生气的是,他们家的人,尊严不容冒犯,事情,他们做的,但是,别人说不得!

象这种小事,在谣言还在萌芽之时,就该灭口的灭口,打压的打压,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来掩盖真相,结果他认为的精英居然放任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是完全不能容忍的。

招弟自从下山之后就一直住在山庄里没有回去,唐珩安回去之后立刻遣人去查这个事情,因为她牵涉其中,知会她的时候她也立刻将跟着她的人一起派了出去。

荒山密林,真要找些线索是很困难的,不异于大海捞针,跟着她的护卫也是事前查探的人员之一,两相对照,总比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多些机会。

而且山庄做为她们发家的大本营,总有一些特殊的感情在,她在这里,妹妹们做事离得也近,相处时间多了,也当放一个假了。

出过一回事,招弟又多了不少想法,总是要先发现不足,才能够有进步,不管是来弟还是盼弟,都因为她的要求多了好多事情,聚在这里,做事也方便。

于是招弟在这样的情况下迎来了盛怒的李承业,两人见面之后,李承业就开始查问自己留下的人呢,暗卫擅长隐藏不假,可是在他发出了暗号之后都招不来一个人,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失职了。

招弟不是很想再说自己遭遇的惊险,李承业虽然比不上他们姐弟五个之间的感情,但是他这个半途冒出来的大哥还是很不错的,至少,在他能力范围内,他真是尽了最大努力来给她们他认为的最好的生活,虽然,对这个招弟颇为不置可否,但不能改变这个大哥关心他们的事实。

既然这样,事情已经过了,招弟也不想让他无谓的担心,但是,她也是很清楚李承业对手下的严苛的,很多事情,他是不问过程,只看结果的,过程努力与否,也不能改变结果的失职,知道一些他惩罚的手段,招弟不愿意因为自己而让别人受累。

最终还是把事情讲述了一遍,强调他们是与王府的侍卫一起去查探线索,从得知招弟是与唐珩安一起遇险而唐珩安救了她一命之后,李承业激动的情绪就平静了下来,人的侧重点会随时随地变化的,当亲人有危险的时候,自然全心都会在紧张她的安危上面,其他的都是次要的。

可是当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那任何事情,李承业都习惯于看到它的利益最大化。

就比如现在。

李承业开始那么生气,让情绪不加隐藏流于表面,当然他心疼妹妹这是真的,但是,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百姓的愚昧让他想起复国的艰难不就是因为懂“仁义礼智信”的忠义之士太少,才让他只能拼拳头。暗卫的无能让他代入了自己扩充势力的无力,人在挫折之中是很容易迁怒的,但反过来说,这也是一种发泄的渠道。

但是,当谣言中的另一个主角居然是唐珩安时,李承业敏锐的发现了其中的可操作性。

做为一个流亡的皇族,除了自己能够招揽一支替自己征战的军队外,还有一种办法可以加强自己的实力,那就是借势!

借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势!

权谋这东西是李承业从小就要学习的,在势弱的时候怎样争取一些同盟军更是首先了解的,历史为鉴,亡国公子借他国之兵复国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他当初来到唐国,找寻亲人是一方面,想看看能不能得到唐国的帮助也是一方面。

只不过,他想拨乱反正是国家内自己的事情,真要让他国军队加入,那就变成了国与国之间的事。

唐皇是个从来不干涉他国内政的人。从他登基以来,就与周围的国家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唐国不会主动去侵犯别国的土地,也不会插手他国的内政,愿意一直与周边的国家保持和平友好的关系,但是,这一切的前提是别人不来冒犯唐国!

敢于先行冒犯唐国者,虽远必诛!

唐皇上位之前,不过是先帝不受宠相当于是发配的边境的皇子之一,唐国与北方游牧部落接壤,他在做王爷期间,镇守边境从未有败绩,当年各国大乱,唐国也不平静,他却最先统一唐国内乱,并且发布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短短十余年,让唐国从与其他国家势均力敌发展到最强的国家,这手段,是所有为人君者都想拥有的。

而且,唐国强盛之后,也一直遵守自己的誓言,从不主动并吞别国,让各国也暗地里松了一口气。李承业想要借兵,那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从小接受人君教育的李承业不是傻白甜,哪个有雄心大志的君王不想青史留名?扩张版图坐拥天下?只是,他想谋的,要么有情要么有利,才有能够打动别人的可能。

于情,两国之间没有姻亲关系,想要以情动人都不可能,于利,他跟他的弟弟,李国现任国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