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第270章 新派系(2/2)

不是朝廷威望不够,而是南匈奴动乱中,匈奴义从、边军已对朝廷表现失望。

或许正常发展几年后的汉匈联军会分崩离析,而目前的汉匈联军就是一头绳索束缚的熊,只有一条绳索束缚于,而这条绳索还握在熊自己手中,就是如此的危险。

反宦官联盟中,蔡邕空有威望,如今有魏越手中的汉匈联军支持,谁敢与蔡邕闹不愉快?

然而蔡邕几乎没有与魏越进行过深入的联系,可这是外人所不知道的,就连黄琬也不清楚魏越与蔡邕私下那深深的政治立场矛盾,就像黄琬不知道魏越与蔡琰之间的事情一样。

皇帝执政态度改变,蔡邕入雒对黄琬最大的影响就是债权转移。他对魏越的投资,已不需要魏越来回报,将会由蔡邕来回报。这种债权转移,黄琬在成本上并不会亏损,只要皇帝持亲近士人态度,那么黄琬就不会亏。

只是黄琬会丧失来自魏越后续源源不绝的丰厚回报,但他没有亏损,即便有亏损,蔡邕也会给于补偿。

黄琬不清楚蔡邕与魏越的深处矛盾,就根据推断,在蔡邕入雒前将魏越父子的利益出卖。按着正常的推论,魏越转投蔡邕旗下、与黄氏拉来距离几乎是必然的事情。这种情况下出卖魏越父子的利益,对黄琬来说就是一种止损、保本手段,无可厚非。

从桓典之口,魏越总算明白了黄琬忽视自己根本利益的最大原因所在了。就在于皇帝执政态度改变以及蔡邕入雒,谁能想象皇帝会突然改变执政理念?谁又能想象蔡邕竟然顶着士族内部的压力毅然前往雒都自立一派?

蔡邕始终有一层压力在身,那就是高隆的名望,海内第一大儒不是那么好当的。

陈留蔡氏几乎无人可用,蔡邕空有名望却缺乏立脚的根基,仿佛沙雕城堡一样中看不中用。想要将名望转换为实力,蔡邕需要一个坚实的平台。没有强力宗族和姻亲支持,蔡邕是无法完成这一切的。

陈留蔡氏后继无人,蔡邕的两个姻亲都是当世名门,可南阳太守羊续已病死任上,河东卫氏更是在白波军有意报复下支离破碎。蔡邕无法获得来自宗族、姻亲的帮助,仿佛就会如历史上那样错过这场大机遇。

可魏越的汉匈联军入塞,就成了蔡邕最大的本钱。哪怕蔡邕内心是抗拒的,可架不住亲友的热情推动,蔡邕的亲友自然与蔡邕持有类似的政治理念和利益诉求。

只要蔡邕没有当众表达出自己与魏越的不合……从各方面来说,他不愿意,也不敢这样做,一句话毁了魏越的名声固然轻松,逼反魏越可就麻烦大了。能逼反魏越的,除了朝廷的赐死诏令外,就剩下蔡邕了。

蔡邕哪怕保持沉默,就凭他与魏越亲密的师徒关系,周围人有意推动下,一个以蔡邕为领袖,魏越汉匈联军为基础的政治势力就开张了,一个远比历史上要强大的蔡邕就这么诞生了。

至于此时此刻的王允,为躲避宦官的迫害,这两年王允一直流浪在颖汝之间,几乎淡出了朝野视线。虽说目前皇帝执政态度改变,可王允依旧不敢露面,因为张让杀他的心思十分坚定。

偏偏目前因为皇帝态度改变,仿佛胜利在望……这种时刻没人愿意招惹张让给自己惹祸,反正张让将死之人必然会有激烈反扑,不招惹就对了,再说王允能躲三年,再委屈一二年想来也不算什么。

桓典以蔡邕一系骨干的身份,将如今雒都的形势完完整整的剖析给魏越,并传达整个派系的共同诉求给魏越:牢牢把握住军权,以预防不测。

政变没有不激烈的,稍稍失控就会引发军事冲突。

历朝历代政变中,除了先秦,也只有汉唐的政变会如此的频繁,也如此频繁的引发军事冲突。比起汉唐沾染铁血的政变,宋朝的政变就有些绵软无力,让人看着索然无味。

魏越根本没有想到,为了应对宦官可能发动的反扑,他竟然要顺应形势所需,正大光明做一个临时军阀。

谁都知道,一旦宦官掌握军事优势,那么更替皇帝也不存在什么技术难度,无非是敢不敢而已。

如今天下平黄巾而崛起,并因军功封爵县侯的一共有十人,除叛变的张举外,另外九人依次是何进、杨赐、皇甫嵩、朱儁、董卓、王敏、何苗、孙坚和魏越。

县侯是异姓臣子最高爵位,魏越虽然后发,在资历、人脉方面存有极大的缺陷,却有其他诸侯所不具备的大优势:对汉匈联军的高度执掌。

平心而论,目前的魏越比董卓要强大。背后又有黄琬、蔡邕两个派系支持,没道理错过雒都政变,必须要积极参与进去。

而这场政变的主角,何进与张让都已派了心腹在军中,向左向右是时候该做出抉择了。

比起朝中你死我活的矛盾,魏越以军饷损毁朝廷颜面几乎不算什么事!
本章已完成!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