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

第两百零二章 辽东备战(3/5)

四匹军马,配置豪华。

当驽马累了,全军便下马喂食豆料,休整半个时辰后继续赶赴广宁。

如此、十天之后大军便抵达了广宁城外,而在城外,熊廷弼已经为四骑卫准备好了临时的军营……

“齐王千岁——”

五月三十,当朱由检抵达广宁,熊廷弼带领孙承宗、袁应泰,以及辽东布政使司大小百余名官员迎接,而朱由检也翻身下马,第一次和自己在辽东臂膀的熊廷弼、袁应泰碰面。

熊廷弼高大,六尺有余的身高,让朱由检需要仰视他,而袁应泰相比较就属于是士人之中中人之姿的身材了。

五尺六寸不到的身高,比朱由检高了半个头,但不算太夸张。

至于孙承宗、虽然和朱由检的关系并不密切,但他在担任少詹事,教导朱由校学习的时候,朱由检也和对方碰过面。

朱由检对三人的印象都还不错,而作为受到照顾的熊廷弼和袁应泰对自家齐王的印象就更不用说了。

朱由检年纪轻轻就五尺四寸的身材,可以预见,未来的身高或许能达到五尺七八寸,是勇将型的身高和身材。

身高和体型只是代表了他对于个人身体素质的要求,但坳黑的皮肤就代表了他并不是蜷缩在军帐之中指手画脚的理论型将领。

他的模样继承了母亲刘氏,长得清秀坚毅,五官则是有些隔代传的模样,高鼻深目,和朱翊钧、朱棣、朱元章有些相似。

如果他带给人第一眼的仅有这些,恐怕旁人会觉得这是哪家将门子弟,但与外表相比,他的气势和气质比较更威严。

时刻微皱的眉头、让人第一眼便觉得他不好相处,稍微冷峻的眼神更是让人与他对视时难免怯场。

总的来说、熊廷弼和袁应泰见到朱由检的第一眼,便打心底的觉得,这气质很符合他们心中的齐王殿下。

相较于他们,被派来辽东的孙承宗则是和朱由检半年多未见了。

在他看来、朱由检在经历了河南、山东平叛后,眼眸之中的眼神更为冷峻了,不知道是不是亲眼见证了战场残酷的原因。

“三位为朝廷拱卫辽东,孤代皇兄致谢了……”

刚一见面,朱由检便收起了冷峻,作揖表示了自己谢意,但同时并不躬身,留下了亲王的体面。

“我等惭愧……”

熊廷弼三人见状,纷纷躬身作揖回礼,有些汗颜。

说是说他们三人拱卫了辽东,但明眼人都知道、辽东之所以能固若金汤,还是因为朱由检的手段。

眼下辽东三卫四十四营兵马,与朱由检有瓜葛的就有三卫二十八营,而全辽十五万正兵,价值三百四十多万两的军饷和粮秣更是朱由检一手供应。

没有朱由检以御马监起家,为大明增添赋税,估计大明眼下早就被辽东拖的半死不活了。

昔年辽东、蓟镇、宣府、大同、太原等五镇的军饷支出高达八百多万两,占据军费的70%,大明财政的50%。

这个盘子在朝廷手里,每年都入不敷出,而被朱由检接下后,只是三年时间就重组,并且查出空额,将军饷降到了不足六百万的程度。

军饷加粮秣,一来二去便为大明节省了四五百万两银子。

关键是裁撤五边兵马后,五边的战力并没有得到折损,反而比起之前更强了。

因此把功劳推到他们身上,属实让人惭愧。

不过、朱由检并不在意功劳,他要做的是扩大中原王朝的基本盘,把内部矛盾向外输出。

例如黄龙所写的文册一样,福建之地,以眼下的亩产,怎么可能养得活上千万人?

这么多人口,哪怕迁移去云贵、琉球,也能缓解福建的内部问题。

这是一个举例,这个例子所代表的问题,就是两京十省的问题。

除了云南、贵州、辽东、广西没有这个人口稠密,土地兼并,旱情抵抗力不足的问题外,其他各省都有这些问题。

辽东在历史上被努尔哈赤搞屠杀,是因为努尔哈赤想用辽东来养后金二十几万人。

正常来说、没有北虏入侵的情况下,辽东养个三四万军队还是没有问题的。

因此朱由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就是人口稠密的两京十省问题。

山西、北直隶、山东人口迁移东北,陕北迁移河套,陕南和河南迁移甘肃。

四川和湖广的矛盾并不算大,可以少量迁移云贵,而福建、浙江、南直隶三省的人口,占据了大明的半壁江山,内部转移是无法满足它们的,只有外扩才可以。

至于外扩、无非就是用嘉靖年间对安南的法理来收复安南,开发安南,再抢夺南洋地区。

用西班牙、荷兰已经开拓的马尼拉、巴达维亚等地方作为落脚点,逐渐向外扩。

说白了、就是走后金的路子。

为什么后金越打明朝越强盛?为什么明朝国初对南洋却没办法这样?

原因是比较简单的,南洋地区数百万矮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