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

《流年那点往事》之 五 竹泉村漫步

丙申年十月十四日,好友一行五人误打误撞来到山东沂南县竹泉村。

原本没有把游竹泉村列在这次旅程之内,其实,来山东之前,也就压根不知道山东沂南有个竹泉村。只是听了当地民间的这样一种说法:如果来到沂南却没到竹泉村,就好比吃临沂的煎饼没放大葱,总会缺少那一段白和一抹绿。或许是这种说法对大家太引诱,大家便不约而同有了一致的想法:宁可游了后悔,也不能因错过二留下遗憾。

未曾走进竹泉村景区大门,竹与泉相互交织的景色便映入眼帘,如果用一个字形容:美!两个字:醉美!

竹泉村因竹而得名,竹是竹泉村的灵魂,为这北国的村落增添了气韵。在中国,竹子有特殊的含义,竹有节、虚怀若谷、耿直不阿。文人爱竹,沂南的汉子爱竹,中国君子爱竹。

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谈论着与竹相关的话题,自然而然的扯到了郑板桥对竹子的情有独钟。郑板桥爱竹子,爱到无法离开竹子的地步,他种竹、画竹、写竹,以竹为友、以竹自居、以竹为生。他一生对竹子倾注了太多的感情,竹子对于他而言又有着诸多的含义。做官累了,他会调皮得像个孩子,耍着小性:“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想必他所画的那根竹子还未落在纸上,他心中的那杆竹子早已飞到湖边钓得一分清闲了!谁会理解,这一根小小的竹子会给这位大画家带来多少乐趣?

大文豪苏轼对竹子的感情一点也不比郑板桥逊色,他觉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文人的情人,“情人眼里出西施”,并非是竹子的娇柔,更多的是文人之间的“惺惺相惜”。

大家赏竹的情趣由渐浓而达越浓,情不自禁的学起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来。在竹泉村,恰有清泉可供垂钓!虽然在这里垂钓难以钓得住鱼,但却能收获一种心旷神怡的心境。

如果说竹是竹泉村的灵魂,泉则是竹泉村的生命了。竹泉村的竹子因泉而生,泉水也因竹子而妩媚灵动。

我们一行沿着溪水追本溯源,泉水沿着茅屋的门前舍后流过,看似冷冰冰生硬的石壁,经泉水从身旁流淌也立马鲜活起来。不论是青石小路,还是苍翠竹林,或者茅屋小舍都在顷刻间与这泉水融为了一体,在细细品鉴的那一刹那把我们醉倒在这沂南古村,顿生“此间乐,不思蜀。”的念头。

竹泉村背倚玉皇山,中有石龙山,左有凤凰岭,群山环绕之下的一口泉眼透着十分灵气;悠悠泉水,汩汩而过,山的震慑衬托出泉的张力,或许这就是阴阳相生相克使得竹泉村的景色相得益彰吧。我们走累了,就坐在泉的旁边听泉声,泉声和着水车的嘎吱声,相映成趣,不知不觉中我的灵魂被这泉水引走,逃得一干二净。泉,拥有太多的智慧,正如老舍所言:“它总是不知疲倦地冒、冒、冒”,生生不息,带给竹泉村民太多的甘甜。

山美不如竹美,竹美不如泉美,泉美不如村美。村庄是一份厚重的积淀,它涵盖了太过丰富的意蕴,其中有民俗,有娱乐,有文化,有生命,有村民,有竹林,有泉水,有记忆……

坐在休闲茶楼上,沏上一壶好茶,欣赏着沂南老乡的特色戏剧。

村庄的娱乐简单,也正是它的简单才会带给我们娱乐的效果,才不至于给我们带来什么压力。在这里,你可以笨拙地学着沂南姑娘跳竹竿舞,她们不会嫌你碍手碍脚,也不会嫌你呆头呆脑,娱乐就是娱乐,娱乐是不需要什么名次的。

竹泉村的房子是石砌的,泉与石的相互滋生,相互浸润,使得石不至于过硬,泉不至于过柔,村庄不至于过躁,安静祥和养活了一片村庄。

我虽然不会写诗,可竹泉村那“竹”之灵魂“泉”之命脉“村”之大美激发着我的灵感,于是,一篇诗章跃然纸上:

山东沂南县,有村谓竹泉;

居者乐长寿,北国桃花源;

村前田千顷,背靠玉皇山;

右傍香山河,左依凤凰峦;

泉因青山出,竹生因有泉;

村民绕泉居,竹林隐茅庵;

家家清泉流,田园瓜果鲜;

漫步百果廊,畅游清心园;

浮岛现酒亭,竹林藏茶馆;

沂蒙十八坊,景致最可观;

竹水韵味足,异域风情绵;

幽境景幽幽,结缘梅作伴;

何处传琴声,忘机弃钓竿;

竹篱间菊舍,星光照客栈;

静谧添情趣,不思归家园!
本章已完成!
上一章 进书架 回目录    存书签 下一章